東北網7月16日訊 集賢縣在發展文化產業上始終堅持規范和繁榮、治理和建設並舉原則,在完善基礎文化設施、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等方面想實招、辦實事。6月15日,借助哈洽會東風,集賢縣與沈陽魯迅美術學院藝術工程總公司等5家單位就七星峰整體開發事宜簽訂了協議,旨在將七星峰打造成中國東北抗聯革命教育基地、中國抗聯影視拍攝基地和度假休閑勝地。
抓建設復原遺址展抗聯生活原貌
七星峰抗聯密營遺址是集賢縣一處重要的近代抗日戰爭時期革命遺址,是東北抗聯的密營地和最大的後勤基地。抗日戰爭時期,東北抗日聯軍11個軍中的三軍、四軍、五軍、六軍、八軍、十一軍相繼開進集賢縣,轉戰七星峰,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的斗爭。
作為紅色抗聯根據地的集賢縣,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文化導向、品牌制
勝”,最大限度發揮七星峰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紅色抗聯文化為主線,綜合運用科技媒介手段、藝術創作手段、文化象征手段、信息傳達手段,開發和改造建設抗聯影視基地。
日前,魯迅美術學院藝術工程總公司及《東北抗日聯軍》劇組正在七星峰抗聯密營遺址進行遺址復原的建設考察工作,計劃復原包括兵工廠、被服廠、軍政乾部學校、營房等建築。采用硅膠像的方式,展現李兆麟與祁致中談話、乾校學院課間娛樂、軍械加工、被服生產及醫院手術室、病房等場景,真實再現當年抗聯的生活原貌。
抓連動影視作品提形象
結合七星峰抗聯遺址的復原,提昇集賢縣七星峰抗聯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培育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新興文化產業。集賢縣聯手文盛文化投資集團、龍江影視文化發展創作室計劃將由著名編劇喬萬民撰寫的《東北抗日聯軍》劇本拍攝成電視劇,並由國家一級導演、中國電視劇導演委員會常務理事李文岐導演執導。通過該劇的拍攝、播出,進一步擴大集賢縣在全省乃至全國的知名度、從而將集賢縣七星峰打造成為黑龍江獨具特色的紅色旅游圈的同時,實現“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快速、和諧發展的總目標。
《東北抗日聯軍》計劃總投資4600萬元,共40集,集賢縣外景采用不少於80%。是一部真實反映東北抗日斗爭的大型史詩巨著,以歌頌東北抗日聯軍在抗日斗爭中所做的巨大貢獻為主線,全景式地展示東北抗戰基地,使集賢縣成為全國人民能夠摸得著、看得見的紅色大本營和紅色抗日基地。
《東北抗日聯軍》的拍攝,受到了省市領導的重視,哈洽會期間,省市領導專門向集賢縣和李文岐導演了解了相關情況。集賢縣就拍攝工作召開了洽談會,就拍攝的相關事宜與劇組進行了協商。
抓規模產業聯動增效益
為打造龍江紅色旅游圈,提昇旅游產業的知名度,集賢縣按照“創建特色品牌、強化基礎建設、完善服務功能”的思路,聘請知名院校、專家進一步編制完善《全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招引有實力的知名旅游開發公司參與七星峰等旅游資源開發,重點打造生態游、文化游、紅色游。著力打造一條由抗聯影視基地、民族風情園、筆架山水上游樂園、大菩提寺人文景區、安邦河濕地公園等景點組成的完整旅游鏈條,讓游客足不出集賢就可以欣賞到獨特的山、水、人文景觀。同時,抓好七星峰登山節、冰雪節、濕地旅游節等活動,做響集賢旅游品牌。進一步加大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商服場所的建設力度,研發旅游紀念品,做到以游促貿、游貿並舉,提昇集賢旅游綜合競爭力。
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注重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扶持開發剪紙、刺繡、書畫、攝影、雕刻等文藝創作。文化文藝創作團體創作的作品,多次入選國家級、省級展出,並多次獲得重要獎項。如農民王濤的作品《農家》在文化部社文司舉辦的全國百縣農民畫大展中榮獲金獎,王洪麗的攝影作品《跳動的音符》在國家當代藝術成就展暨當代藝術家大賽活動中獲得金獎,為促進集賢文化發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步提昇做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