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冰城慢交通專家獻良謀 擬設23個慢行街區
2012-07-19 09:12:30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張博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19日訊 哈爾濱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近日完成了哈市慢行交通規劃——《哈爾濱市中心區慢行系統規劃與策略研究》。

  為了完善規劃方案,相關部門組織召開了哈市中心城區慢行交通系統規劃與策略研究專家研討會。與會專家認真探討了哈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關於在哈市23個慢行街區以及松花江公路大橋設置自行車道、恢復中山路自行車道等規劃,原則上同意以上規劃方案,待形成統一報告後將送交哈爾濱市委、市政府進行審議。

  基礎不完備 制約慢行交通

  慢行交通是指速度低於15km/h,主要通過步行或自行車等人力為空間移動動力的交通方式。近年來,慢行交通作為城市交通中一種短距離交通出行方式,能耗少無污染,對緩解機動車擁堵、優化城市環境都具有積極的作用,並越來越受到市民青睞。

  近年來,隨著哈爾濱城市規模不斷擴展和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人們逐漸從“兩輪換四輪”、出門要“打的”等觀念中轉變過來,對出行距離和出行品質的要求有了新的認識,越來越看重綠色出行。然而就在慢行交通以低碳、健康等諸多優點走進百姓的日常生活時,哈爾濱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的一項調研報告卻顯示,由於受到氣候、道路基礎設施等多種因素的限制,哈市的慢行交通系統發展相對緩慢。

  步行通道斷斷續續,設施不完善。據哈爾濱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調研顯示,哈市大部分街路的步行有效空間還不到兩米,而這一空間又常被違章攤床、違停車輛擠佔。同時,行人過街缺乏無障礙通道、道路中央缺乏行人安全島、右轉彎車輛佔用人行道等現象,大大降低了步行的舒適和安全性。此外,哈市的非機動車道也在逐漸萎縮,自行車通道不連續、機動車佔用非機動車道、自行車被擠上人行道、同機動車爭道搶行和“機非混行”等不僅讓道路更加擁堵,也給市民的出行安全帶來一定威脅。

  哈爾濱四季分明,但由於冬季漫長,道路斷面並沒有滿足不同季節出行者的使用要求。如冬季自行車出行率較低時,非機動車道可以變換為機動車停車泊位,但在自行車需求大的季節,就應優先滿足慢行交通的需求,規劃非機動車專用道。


  城區中心擬設23個慢行街區

  慢行交通不僅能集約化利用土地資源、減少能源消耗、改善城市環境質量,更能為城市提供一個低碳、低噪、低耗的綠色生態環境。研討會上,為打破哈市慢行交通發展緩慢的瓶頸,20餘位來自省內的專家學者獻言獻策。

  哈爾濱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指出,城市慢行系統規劃是城市綜合交通系統規劃的一部分,既要滿足城市居民日常短距離出行、休憩、娛樂及通勤換乘等的交通性需求,又要兼顧城市總體用地布局,結合城市空間分布特點,塑造城市特色風貌景觀。

  哈爾濱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提交的《哈爾濱市中心區慢行系統規劃與策略研究》(以下簡稱《規劃》)中建議,哈爾濱市中心城區可采取先分區規劃再網絡規劃的原則,針對商業區、學校、居民區、公園等不同組團的慢行需求,進行中心區慢行區域分級規劃,規劃出城市活力區、城市風貌區、城市休閑區、城市生活區、城市生產區5種不同的慢行功能分區;結合哈市路網形態等級,將慢行系統道路劃分為慢行專享道路、慢行主導道路、慢行分享道路和慢行配合道路4個等級;同時,劃分成若乾慢行系統重點規劃單元,其中包括花園街歷史風貌街區、會展中心綜合街區、太平文化休閑街區、索菲亞風貌區等23個慢行街區。

  《規劃》中還提出,為促進城市交通方式合理分布,分擔樞紐交通壓力,應推廣“公交+慢行”出行組合方式,將公交、地鐵軌道站點500米影響范圍一並劃進慢行重點區域。從交通和生活兩方面,對哈爾濱市中心城區規劃不同類別的慢行廊道,如以松花江為依托的濱江景觀慢行廊道、以馬家溝為主體的親水休閑慢行廊道、以城市風貌建築群為起終點的休閑娛樂慢行廊道、以具有連通疏解功能的主要道路為依托的城市換乘慢行廊道等。

  考慮到哈爾濱冬長夏短的氣候特點,為了能更多發揮慢行系統在寒冬天氣的作用,哈爾濱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建議,在延長慢行交通設施使用時間的同時,結合地下人防工程布局,科學規劃利用地下步行空間,合理布置以地下暖廊系統為主的冬季中心區步行通廊。形成地上與地下相結合,廊道與慢行網絡相結合的綜合慢行網絡。

  公路大橋中山路可設慢行道路

  隨著哈爾濱城市規模的不斷拓展,近年來興建的松浦大橋、陽明灘大橋逐漸拉近了城市江南、江北兩岸的距離。但由於多條跨江通道並未設置非機動車道,既無法讓市民達到休閑健身的目的,又不能滿足平日騎車上下班的需求。

  在哈市7條跨江通道中,松花江公路大橋由於其地理位置優越且交通便利,在過江通道中處於極為重要的地位。南北連接著松花江畔、太陽島風景區以及哈爾濱市文化藝術中心等一系列景點的公路大橋已成為市民假日休閑的首選去處。《規劃》建議,可將公路大橋現雙向10車道改為雙向8車道,將節省出的道路資源規劃為自行車專用道路,並采取硬質柵欄隔離機動車和非機動車。

  同時,作為哈市路網骨架中聯系城市南北交通的主要樞紐,中山路在2010年改造後雖然拓寬了機動車道並設置了公交專用道,但卻取消了自行車道。哈爾濱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專家提出,良好的城市路網應該承載更多種的交通出行方式,並不應只為機動車提供服務。中山路作為城市主乾道路,應在公交專用道旁設置彩色鋪裝的自行車專用道,采取硬質柵欄隔離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應用島式港灣解決自行車對公共汽車進出站所形成的乾擾,采取自行車道外繞模式規劃道路,為自行車提供繞行路線。

  群力新區可作慢行樣板

  作為近期規劃建設的新城區,群力新區道路基礎設施相對完善,規劃理念超前,可以作為中心城區道路慢行的改造樣板。

  群力新區作為哈爾濱市重點打造的集研發、商務、金融、休憩、居住為一體的生態綜合體新區,基礎設施也相對完備。群力新區在道路規劃設計中充分考慮到“以人為本”的因素,在規劃建設城市快速道路網絡的同時,不僅預留建設快速公交車專用道,更設置了以綠化帶與機動車道相隔離的自行車專用道路。專家指出,群力新區內部道路規劃充分考慮到慢行交通,多采用自行車與行人共板的慢行一體化交通思想規劃道路斷面,非機動車和機動車用樹木綠化進行隔離,做到了快慢有序、和諧環保。

  群力新區內新規劃的道路充分體現了哈爾濱市開始重視慢行交通的規劃理念,同時,更體現出哈爾濱市有潛力也有能力來完善城區道路的慢行交通系統。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