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綏化新農村建設。資料圖
東北網7月25日訊(記者印蕾 李博 侯巍)在祖國北部邊陲的白山黑水之間,有一塊被譽為稀世之寶的寒地黑土,綏化,就象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松嫩平原這塊神奇的黑土地上。這裡是全國大型商品糧基地,用佔全省1/7的土地,生產出全省1/4、全國1/40的糧食;這裡是中國寒地黑土特色農業物產之鄉,綠色物產聞名於世。
綏化市下轄三市六縣一區,幅員3.5萬平方公裡,有166個鄉鎮(辦事處),1336個行政村,總人口586萬,其中農業人口429萬。近年來,綏化市在現代化大農業建設的引領下,新農村建設突飛猛進,去年綏化市已完成新建示范村27個,全市示范村建設總投資10億元,房屋建築面積近65萬平方米,可入住農戶6169戶。今年,已有65個示范村完成選址,49個村完成規劃,31個村基本完成動遷,32個村准備開工,17個村已經開工建設。
“走進新農村,如在畫中游”。這就是綏化市新農村建設的真實寫照。
城鎮化的村莊款款走來
“人往哪裡去,錢從哪裡來?”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問題,也是新農村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綏化市探索出了市場開發型、舊村改造型、梯次推進型、企業帶動型和鄉村集體經濟主導型“五種模式”,在全省推廣。
青岡縣樂園村是近郊村,這個村采用村集體自主開發模式,通過“拆平建樓、以樓騰地、以地經營、補貼群眾、滾動發展”的方式建設新村。據了解,樂園村村委會成立了建築開發公司,自籌資金,集體開發,集體經營。首期工程完成後,置換出兩個自然屯14.7萬平方米宅基地,為二、三期工程倒出建設空間。村民全部遷入新區後,將有近30萬平方米的集體宅基地可供開發利用。通過實行市場化運作、滾動經營的辦法,樂園村預計可實現土地經營利潤近億元,既讓農民住進了新房,又發展壯大了集體經濟,保障了新村的運行和發展。
肇東市東躍村采取宅基地整村置換的辦法,吸引福建亨利地產投資1.7億元,一次性撤並5個自然屯,建設26棟多層樓房,50棟別墅,打造功能齊全配套的“東躍新村”, 987戶村民全部遷入新居。目前,全市共有20多個村5000多戶通過宅基地整村置換的方式喜遷新居。
望奎縣正蘭三村“祥和樂園”新區一期工程的12棟雙拼別墅和8棟多層住宅已完工,有160多戶入住。二期工程能容納360戶居民入住的4棟雙拼別墅和6棟多層住宅,正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中。屆時,該村大部分農戶將告別平房搬入樓房。像正蘭三村這樣,通過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方式,集中建設農民新居、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吸引有條件的農民先入住的辦法被稱為政府主導市場開發模式,采用這種方式的還有北林區斗勝村、望奎縣廂紅五村。
望奎縣白四村投資1500多萬元,對中心村166戶農房進行標准化改造,街路全部硬化,新建給排水設施、文化廣場,實施村屯綠化,農民實現了“住農村房屋,過城市生活”的願望。這種模式被稱為舊村統一改造模式,采取這種模式改造老村的有肇東市東安村、安達市友誼村、北林區斗勝村等十幾個村。
到現在,全市城鎮化、社區化村莊已發展到260個。該市計劃到2015年在全市范圍內取消864個屯,撤並267個村,集中打造30個中心集鎮。
“我們將采取強鎮、減村、並屯的辦法,有計劃有步驟地撤並居住分散、規模較小的村屯,引導農民向中心村、小城鎮、中心城市聚集,力爭通過30年到50年的努力,建成150個中心鎮,形成以中等規模城市群為中心,以現代化城鎮為紐帶,以中心村為依托的新型發展格局。”綏化市委書記朱清文如是說。
生態化的家園風景如畫
百花盛開,綠樹成蔭,清澈渠水蕩漾著兩岸楊柳依依。綠蔭深處,掩映著農家小院,粉牆藍瓦、小橋綠籬、滿園春色;白色的街路起伏伸展,像一條條白絲巾飄飛,令人神往……步入綏棱縣上集鎮大興村,如在畫中游,撲面而來的是一股靈秀的塞北江南氣息。
大興村是綏化市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縮影,象這樣的生態型村莊,全市有410個。全省十弱縣之一的綏棱縣,居弱圖強,選取20個弱勢村,采取“領導包、部門幫、財政投、群眾乾”的辦法,每年拿出近10%的財政收入重點推進,使20個弱勢村在短時間內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生產生活環境得到了根本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綏棱的做法,曾被省政府在全省弱勢村新農村建設現場會上推廣。
在綏化,處處可見“田成方、樹成行、渠相通、路相連”的高產穩產標准化農田,路、樹、房、田、渠有機結合的園林式美景,是這裡新農村建設的又一大亮點。
“用沼氣、吃自來水、住磚瓦房,我們農民也像城裡人一樣過上了好日子”,望奎縣廂紅五村農民方青林夫婦的一席話道出了農民的心聲,也道出了農村環境的新變化。肇東市東和村、青岡縣新合村和安達市保國村建成了大中型秸稈氣化站,全村農戶都用上了清潔的沼氣。
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在綏化,鄉村環境綜合整治,處處體現著以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求為根本,圍繞結合鄉村原生態、現代生活、現代農業來進行;限期關停污染企業,加強治理源頭污染;人畜分離、柴垛出屯、四旁綠化、環境衛生已變成農民的自覺行動。通過改善基礎條件、完善公共設施、綜合整治環境、發展宜農產業,一大批民俗文化型、山水資源型、現代風貌型的生態家園在綏化遍地開花。湧現出慶安縣曙光村、綏棱縣大興村、肇東市曉光村、明水縣春光村、北林區北星村等一批具有顯著的城市化、生態型、園林式特點和魅力的亮點示范村,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望奎縣廂紅五村被評為全國生態家園先進村。
到今年,綏化市累計修通鄉通村公路13000多公裡,總裡程居全省首位,鄉鎮公路硬化率達到100%,行政村公路硬化率達到91.8%;新增吃自來水村屯928個,新建沼氣池2萬多口,建設大中型清潔能源工程3處,共完成泥草房改造10多萬戶,硬化村屯街路1673公裡,硬化街路排水邊溝917公裡。試點村屯“四旁”綠化率達到98.3%。建設休閑廣場294處,安裝路燈4800多盞。
新型化的農民氣象一新
蓬勃發展的新農村,不僅改變了綏化農村面貌,也改變了綏化農民的身份和職業內涵。
土地流轉,推動了農業規模經營。目前,綏化市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已達4995個,入會農戶25.9萬戶,累計助農增收29.6億元。通過合作經營和規模經營,全市農村到今年上半年共流轉土地9400多萬畝。哈爾濱東金集團以向農民租賃耕地形式,在蘭西縣榮崗村建立鮮食玉米生產加工基地,使這個村36%的耕地實現了規模經營。農民不但每年從流轉耕地中收入300多萬元,還有500多勞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或創業,或經商,或打工,每年增收430多萬元。農民職業變了,非農收入也增加了。
新農村需要新型農民,新型農民需要新知識。為了適應新農村建設需要,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立體式、全方位的農民培訓。從先進的種養技術、經營管理,到法律知識、文明禮儀,每年培訓農民都超過100萬以上。農民素質明顯提昇,當文明人、做文明事、講文明話已成為全市農民的新時尚。
放下鋤頭,彈響鍵盤;拴上奶牛,吹起笛簫。走進慶安縣豐收村文體娛樂中心戶魏連富家,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裡擠滿了村民,琴聲舞影、歡歌笑語……魏家的文化大院成了農民自娛自樂的舞臺,也成了村民進行農業技術交流、市場信息發布的場所。在綏化,像魏連富這樣的新農村建設中心戶有10萬多,已成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和有效力量,正在成為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新型農民。
夜幕降臨,許許多多的鄉村華燈齊放,世代“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農民,如今在廣場上翩翩起舞,休閑娛樂。
為了全面提昇農民幸福指數,綏化市在全力改造建設村莊的同時,還加速了農村市場、中小學和衛生院所建設,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民購物難、就學難、看病難、就醫難問題。全市投入一千多萬元,建成了20個縣級配送中心、160個鄉級超市、1530個村級便民連鎖店,改變了過去農村“油鹽醬醋找個體,日常用品趕大集,購買大件跑城裡”的落後狀況,為農民提供了省心、省事、省錢的良好購物環境。目前,全市消滅了農村中小學校D級危房,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以村為單位達到100%,參合率達到98.5%以上,建縣級農村中心敬老院21處,建設“六位一體”村組織活動場所782個,改造和新建鄉村衛生院所325處,新建標准化鄉鎮文化站36個。全市實現了有線電視、電話信息網絡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