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刺爾濱河畔的豐饒之城——新生鄂倫春族鄉
2012-08-13 12:08:23 來源:東北網  作者:楊林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黑河8月13日訊 (記者 楊林川)8月6日是鄂倫春族一年一度的古倫木沓節。節日期間,記者深入位於黑河市愛輝區的新生鄂倫春族鄉,感受了一番少數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習俗,更看到了鄂倫春族百姓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

  游獵民族下山定居的幸福生活

  刺爾濱河水靜靜流淌,岸邊豐茂的牧草叢生,不遠處的大架子山蒼翠連綿,一派富足豐饒景象。新生鄂倫春族鄉就坐落在這如詩如畫的景致中。

  36歲的關俊秋是鄂倫春族人,祖祖輩輩都生活在新生。“從前每年第一場雪後,父親和同鄉們都挎著獵槍騎著馬進山打獵,半個月左右後滿載而歸,然後全鄉人圍著篝火喝酒吃肉慶祝,父親說,我們很幸運能在山下住暖和的房子,以前我的爺爺、奶奶都是是住在山上的,自然環境很惡劣”。

  新生鄂倫春族鄉隸屬黑河市管轄。1953年黨和人民政府為妥善安置長期過著游獵生活的鄂倫春族群眾,建立新村定居,命名“新生村”。 1984年4月,改為新生鄂倫春族鄉。今年已經是新生鄂倫春族百姓下山定居的第59個年頭。

 
關俊秋一家在新居前合影。東北網記者 楊林川 攝

  幾十年以來,新生鄂倫春族的百姓一直都住著政府給安置的房子。“這幾年,鄉裡人都富了,好多家都住上了磚瓦房,我家也是”42歲的周福有是關俊秋的丈夫,他是漢族人,20幾年前,跟隨父親來到新生。

  8月1日,周福有家搬家了,他們離開了住了十幾年的“老磚房”,搬進了室內設施、功能更為完善的新鄉鄂倫春族新區。記者了解到,這是今年黑河市愛輝區政府投資1200萬為鄉裡鄂倫春族百姓建造的。新區內的房屋建造風格更凸顯鄂倫春民族風格,統一使用自來水;集中建造了庫房和牲畜安置區;佔地幾千米的活動廣場,健身器材一應俱全;設施完備、整潔美觀的新區得到百姓認可。

  “進戶時,我老公眼睛都直了,沒想到政府連屋子都給裝修了,刺眼的白牆,地磚都是高檔貨,之前在市裡見過這個牌子,格局跟城市樓房一樣,采光也比原來的房子好”關俊秋樂的快合不攏嘴。

  “這些房子都是政府免費為鄂倫春族百姓建造的,為的就是改善大伙的居住條件,我本身也是鄂倫春族人,真是發自內心的感謝黨和政府”新生鄂倫春族鄉吳瑞霞鄉長動情地說。


 
關俊秋和女兒周婷婷手舉用樺木制成的“福字”。東北網記者 楊林川 攝

  游獵民族更為絢麗多彩的今天和明天

  在新生采訪過程中,記者深深感受到了鄂倫春族人的熱情。8月6日,鄂倫春族特有的古倫木沓節這天,“上馬酒”、“下馬酒”是鄂倫春族特有的迎送賓朋方式,不可推辭。鄂倫春族少女敬獻花環、載歌載舞……一系列歡迎儀式,讓人受寵若驚。

  古倫木沓節當天上午,周福有夫婦正准備帶著15歲的女兒周婷婷去山上烤肉,對於記者的造訪不僅十分配合,更熱情邀請記者及同行的鄉乾部同上山烤肉。盛情下,大伙感受一回原汁原味的鄂倫春族古倫木沓節……

  席間,記者從鄂倫春族百姓口中得知,雖然當下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已發生巨大變革,但鄂倫春族的古老習俗一直傳承著。

  每年第一場雪後上山狩獵仍是慣例,不過現如今大家是開著貨車拉著“戰馬”上山,再用車滿載“戰利品”下山,效率更高、更便捷。

  關俊秋一家在鄉裡是出了名的勤勞能乾。她告訴記者,從去年開始她家承包了45?地,加上原有的5? 地,現今一共有50? ,農忙季節過了,閑暇時間還和丈夫到山上采野菜。雖然全年都在不停忙碌,但是一年十幾萬的純收入還是讓全家興奮不已。

  關俊秋前幾年就將女兒周婷婷送到了黑河去讀書,還僱了保姆照顧女兒。“我和她爸爸都沒有啥文化,就希望我姑娘能多長知識、考個好大學,以後去大城市生活”。

  關俊秋一家的生活狀態是千百新生鄂倫春族家庭的縮影。從歷史的角度看新生鄂倫春族鄉,令人感慨他們的那些“變與不變”,不變的是他們仍生存在這裡,仍延續著古老的習俗。而變的是他們的腰包越來越鼓、眼界越來越寬、快樂越來越多。

  明年是新生鄂倫春族鄉下山定居60周年,愛輝區委書記徐飛告訴記者,愛輝區正在籌備一場歷史上最為宏大的鄂倫春族大聚會,將新生千百年來的發展演變,精華式的展示出來,讓全國、全世界都知道坐落在刺爾濱河畔、大架子山腳下的這個神聖民族。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