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1日訊 今年,全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631.2萬畝,主要農產品產地全部實現無害化種植。目前,農作物苗全、苗齊、苗勻、苗壯,長勢喜人,苗情好於常年。據6月27日農情統計:糧豆薯作物一類苗面積576.63萬畝,佔96.36%;二類苗面積21.78萬畝,佔3.64%,無三類苗。如後期無大的災害發生,糧食總產在穩定50億斤的基礎上,有望實現“九連增”。
喜人的局面源自於雙鴨山市春耕生產時的強有力組織和領導,源自於廣大農業科技和生產人員的不懈努力。如今,春耕時期的這些特點所奠定的堅實基礎已經綻放出喜人的成效。
基礎建設動手早
從去年秋季開始加快了水稻標准化育苗小區,特別是智能化催芽基地的建設。全市新建水稻育苗小區39個,大棚1528棟,面積56萬平方米,為全市100萬畝水田提供了優質秧苗,今年全市水稻大棚化育秧比例達到90%以上。在寶清縣和饒河縣共新建2個水稻智能催芽基地,日光溫室15棟,智能化水稻育秧大棚400棟。
全市投入資金1000餘萬元,重點進行了水庫、堤防、灌澇區、水土保持等農田水利設施的水毀工程修復工作,加快了大中型灌澇區配套工程建設及節水改造步伐。全市共完成土石方110.71萬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3.9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0.2萬畝,改造中低產田面積9.5萬畝。
結構調整力度大
為鞏固發展全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雙鴨山市今年緊抓強農惠農政策力度,農民生產積極性高的有利契機,積極引導農民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按照玉米400萬畝,水稻100萬畝,大豆100萬畝“411”種植結構布局,繼續增加水稻、玉米等高產作物和優質、特色作物面積,減少低產作物面積。
今年,全市實播各類農作物631.2萬畝,其中,糧食作物596.1萬畝,經濟作物34.6萬畝,呈現“兩增一減”的態勢,即高產水稻、玉米等作物種植面積增加,低產大豆種植面積減少。即:水稻112.8萬畝,增加26萬畝;玉米415.3萬畝,增加22.7萬畝,蔬菜10.3萬畝,與上年持平;大豆60.1萬畝,減少53.7萬畝。
高產創建標准高
雙鴨山市把糧食產能的提昇、品質的提高奠定在依靠科技進步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院校共建、科研院所、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和糧食高產創建等載體作用,多方籌措資金,加大投入,配套完善前瞻技術、實用增產技術的推廣與應用,讓第一生產力發揮出最大效益。
今年全市高產創建實現了由零星分散向整鄉推進的轉變,集賢縣昇昌鎮、寶清縣萬金山鄉兩個鄉(鎮)被列為全省2012年整鄉推進高產創建試點鄉(鎮),共落實水稻、玉米、大豆、小麥、馬鈴薯種植面積30萬畝,輻射區面積12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