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大慶市紅崗區杏樹崗鎮宏偉村黨支部副書記:黨員就得奉獻
2012-08-26 16:44:47 來源:東北網  作者:楊林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黨員就得奉獻,公僕就得盡責”

  ——記大慶市紅崗區杏樹崗鎮宏偉村黨支部副書記夏海亮

  東北網8月26日訊(記者 楊林川)夏海亮,男,1981年生,中共黨員,北京大學科社專業畢業,碩士研究生,現任大慶市紅崗區杏樹崗鎮宏偉村黨支部副書記。 “黨員就得奉獻,公僕就得盡責”這是任職二年來,碩士村官常說的一句話。他曾個人榮獲黑龍江省新長征突擊手、黑龍江省優秀共產黨員、大慶市優秀共青團乾部等榮譽稱號,並作為教育部和團中央評選的基層建功立業先進大學生代表,在北京、西安、太原等省市巡回演講,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各級主流媒體都對其紮根基層矢志不渝的工作實績進行了宣傳報道。

  從村民到村官:與農民打成一片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為了盡快進入工作角色,夏海亮圍繞支部工作職責,虛心聽取支部班子成員的意見,傾聽群眾呼聲,用滿腔工作熱情樹立黨的威信和形象。

  一個月的時間裡,村裡黨員群眾的炕頭、地頭都有他的身影,每一場談話都成了他與村民溝通學習的課堂,遇到能幫手的地方更是毫不猶豫上前幫忙,有幾次在牛圈裡跟老百姓邊乾活邊聊天,奶牛突然拉稀,弄的夏海亮衣服上、臉上、眼鏡上都是牛糞。雖然吃過閉門羹,踩過牛羊糞,也聽過難聽話,遭過大白眼,但是也讓他掌握了最詳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成為了一個地道的“農民”。辦公室裡擺滿了關於農民合作社、種地、養豬,特別是種菜、養牛的各種資料。莊稼活他拿起來就能乾,苞米幾個水、?情咋樣、牛羊飼養各自有哪些注意的問題都了如指掌。成為農民的同時,老百姓在他真心實意的行動下漸漸接納了這個外來村官。

  針對調研中了解到的全村種、養植比重大的實際,結合他先期了解過的全國排名前二十的富裕村莊,經過支部班子研究後,一個改變宏偉村發展現狀的“三步走”工作思路應運而生。第一步,發展集生產、觀光、休閑於一體的棚室經濟,改變農民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的局面。第二步,推動奶牛養殖由庭院散養模式向小區、牧場模式轉型。第三步,拓展產業鏈條,發展相關農副產品的深加工項目。


 

  新官上任“三把火”:為農民辦些實事

  自擔任宏偉村黨支部副書記的那天起,夏海亮就思農民所思、想農民所想,用發展的決心和堅定的恆心帶領村民走上了致富道路。

  思路已定,贏在執行。宏偉村一直以耕種玉米為主,為轉變農民觀念,打消農民大田變大棚的顧慮,夏海亮帶領支部班子成員挨家挨戶走,向村民講解市、區關於發展棚室的政策,給農民算經濟賬,認真解答村民提出的意見和問題,最終將解決農民疑慮的方向定在了技術和市場上。經過多方聯系,他聯系到一家集生產、加工、銷售雙孢菇為一體的企業,與農戶簽訂了保底價購銷合同,並派人駐村提供技術服務,讓村民吃下了定心丸,很快全村1000多棟冷棚、200多棟溫室拔地而起。

  “第一把火”燒的紅火,緊接著,他開始點燃“第二把火”。新推行的奶牛小區養殖模式農民還很陌生,不敢嘗試,夏海亮把想法和規劃打印出來給農民發,農民看不明白,用村廣播喇叭喊,農民也聽不進去。夏海亮決定從黨員入手,走訪了全村5名黨員養殖戶做思想工作,講效益,談發展,使這些黨員率先加入奶牛小區,通過這些黨員養殖戶的輻射帶動,村裡的養殖戶也逐漸了解並認可了奶牛小區。2010年,一座完全由村民自發投資、自主經營管理的宏偉村傅立葉奶牛養殖小區正式成立,養殖戶也因為合作社的成立獲得了實惠。通過集體統購直銷模式采購飼料,每年為養牛戶節省100餘萬元,與貝因美乳品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鮮奶價格由最初的2.6元?公斤提昇到3.4元?公斤,僅此一項就讓全村養牛戶淨增收200餘萬元。

  現在,夏海亮創辦實業的“第三把火”也已醞釀點火。他組織村裡原來打零工的瓦工、焊工、木工成立了農民工程隊,對外承攬中小工程。村裡攤煎餅在當地是一絕,他就組織人專門研究、策劃、包裝,帶著樣品參加了大慶市第二屆食品展銷會,結果被搶購一空,並與一些食品企業和大型超市達成合作意向。2011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9000元,比2010年的7500元多出1500元。


 

  紮根農村一線:和農民同甘共苦

  為了村裡發展,村民致富,他埋頭苦乾,遇到大事小情,他總是衝在最前面,身體力行,時刻用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激勵大家。

  在他幾平方米的辦公室裡,方便面、煎餅是他的“家常飯”,破舊的沙發床是他的“席夢思”,寒冷的冬夜裡棉帽子是他的“取暖器”。沒有節假日,沒有午晚休,只要村民找上門就是他的工作時間,兩年來,為村民解決了各種問題上千件。

  建設奶牛小區期間,為節約成本,他帶領農戶開著四輪車搬運建築廢料平整場地,建築廢料少則幾十斤、多則上百斤,搬運中,他砸掉過一個指甲,磨破了兩條褲子,手套更是用了好幾沓。有一次他一個人凌晨4點就來到工地填埋地纜溝,當村民聞訊後趕來,他已經填埋了500多米,村民感動了,乾勁也大了,原來兩天的回填、壓實任務一個上午就完成了。由於長期作息、就餐不規律,他患上急性闌尾炎住了院,每天看望他的村民絡繹不絕,他們的溫情善語讓夏海亮知道,他這個副書記已經得到村民的認可。

  昔日葦苕結廬地,今朝舊貌變新顏。兩年多的時間裡,在這個有思想的年輕副書記帶領下,宏偉村變強了,村民變富了,而村民送給他“為民辦事贏得民心”的錦旗成為對他工作的最大褒獎。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