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8日訊 “住樓房,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現在馬上就要實現了。”最近,紅崗區金山堡村農民姜喜文一得到要搬進新樓房的消息,便樂開了花,見到誰都說,這是政府給老百姓辦的一件實在事、惠民事。
今年,紅崗區決定投資34億元規劃建設塞納新村,計劃用三年時間,建成現代化小城鎮,使全區10村34屯3.7萬農民,全部搬遷至現代化商住區。目前,項目已投資3億元,重點進行薩大路沿線金山堡、先鋒、杏樹崗、興隆河等村屯的改造規劃,姜喜文是首批受益者之一。“高標准建設保障性住房,讓大家都搬進現代化小區裡。”紅崗區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副局長朱瀛翰告訴記者,他們搶抓項目建設黃金期,大增人力物力,使現場施工人員達到1000多人、設備100多臺套,住宅部分6天建起一層,預計一期20棟住宅今年10月底前即可竣工。
塞納新村僅僅是大慶市保障性住房建設的一個縮影。一直以來,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群眾居住環境問題,特別是把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作為重中之重。今年,全市共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4000多套,涉及回遷樓、棚戶區改造及經濟適用房三大類近10個建設項目。為確保高質量、快速度推進項目建設,讓低收入家庭早日住進放心房、滿意房,建設者們搶晴天、抗雨天,周密計劃、合理部署,一幅幅保障性住房建設畫面展現在百湖大地。
8月25日,在讓胡路區富強回遷樓二期項目建設現場,十多棟住宅已經完工,工人們正在進行幼兒園配套建設。“這以前全都是平房,環境髒亂差,眼看就要成現代化小區了,睡覺都偷著樂。”看著即將建成的小區,原富強村村民趙忠義說不出的開心。
在肇州縣,涉及403戶回遷戶的九度陽光是該縣今年重點推進的棚戶區改造項目。8月26日,記者走進項目建設現場,鐵臂橫轉,攪拌機轟隆,十多棟高樓已經拔地而起,百餘名工人正在進行樁梁施工。項目副經理李建中告訴記者,預計整個工程年底前竣工。
大同區民強新村同樣是一個惠民的保障性住房項目。自5月份開工以來,僅用3個多月,就建起了27棟住宅,其中22棟封頂。預計今年11月末,860戶八井子鄉農民即可住進新樓房。
一座座現代化小區拔地而起,一個個淳朴的居民喜笑眉梢。采訪中,大家激動地說:“想想要住進樓房,心裡暖洋洋的,感謝黨和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