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5日訊 呼瑪縣科學規劃,強力推進,努力提高城鄉居民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水平,使邊陲農業縣步入了生態型花園式城鎮建設的快車道。
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完成城鎮樓房建設18萬平方米,受益戶3024戶,改造泥草房17.2萬平方米,受益3440戶,新增改造泥草房1000戶,實現農村住宅全部磚瓦化。建成現代化農村住宅樓區三卡鄉新新小區,開創大興安嶺地區村民入住現代化樓房歷史先河,使農業老縣大山深處的江畔村民享受新型社區服務和城鎮化管理;完成全省百鎮建設中的重點工程——韓家園鎮城鄉一體化建設工程,農家全部住上了彩瓦蓋頂、歐式風格的新房,實現村屯道路白色硬化,樹立了林農結合小城鎮化建設示范樣板;完成了呼瑪鎮繁榮村節能特色新村,西山口村服務縣城經濟型鎮郊新村建設、使近郊農民的居住、生活環境大為改觀。
完善人居配套工程。投資800餘萬元,建設8個住宅小區的園林綠化和硬化工程;投資1600餘萬元,整體改造江畔公園,新建了火炬門入口、休閑涼亭、江邊護欄、黑龍江標志雕塑、十二生肖像等20餘處景觀;投資450萬元,改造了呼瑪鎮內街道和南北出口路街區景觀;完成呼瑪鎮自來水一期改造工程,采用TF工藝建設一座1萬噸/日污水處理廠;為吃水困難的韓家園鎮打出2眼150米、出水量9噸/小時的深水井,開展自來水管線入戶;擴大鑫瑪熱電廠集中供暖區域,實現縣城“三供兩治”。
開展美化綠化工程。實施“山上增量、身邊增綠”行動,義務植樹9萬株,荒山荒地造林1萬畝,封山育林1萬畝,新增城鎮綠地面積13.5公頃,村屯綠地67公頃;投資1600萬元,整治長虹路、正棋路兩條主要街道,改造了7棟樓體外牆及屋面,亮化樓體37棟,外牆粉刷75棟樓房,統一更換主要街道的牌匾燈箱550塊;安排資金50萬元,聘用園林專業公司對綠地進行了養護和補栽,實行衛生保潔常態化,實現生活垃圾不過夜,街道路面無雜物。
深化文體設施建設。新建3427平方米現代化體育館,開創百年老縣實現冬季室內健身歷史先河;投資160萬元新建了網球、排球、毽球、輪滑場地,購置室外健身器材;建成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3所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全縣53個行政村全部建設了“六位一體”活動室和農家書屋;開通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支中心服務平臺;開通了縣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個,村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點53個,26個村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建成三卡鄉省級“雙百”示范書屋,爭取2萬元資金,購置圖書充實5個村的文化中心戶,率先在全區完成有線電視數字化改造並改革經營體制獨立運行。
打造縣域品牌文化。投資2萬元為白銀納鄂倫春民間藝術團購置音響設備,使之成為全國少數民族原生態文化品牌團隊之一;籌拍反映鄂倫春族題材的電視劇《最後的部落》;籌資400萬元,建成了建築面積1710平方米的白銀納鄂倫春民族文化傳承中心,出版了由本縣知名人士撰寫的《森林驕子——鄂倫春》和《林海雄鷹》兩部反映鄂族發展歷史進程和生活特色題材專著;整理素材,編撰了《呼瑪知青風雲錄》上、下冊,為上山下鄉這一厚重的歷史留下永久的記憶,延續了與大都市結下的深刻情誼;相繼出版了由本縣知名文藝人士和文學愛好者創作的反映呼瑪地域歷史發展進程的著述《光輝的歷程》、十萬字評書《鐵血龍江》、文藝作品集《豐收的田野》、《鄉情》等多部著述叢書,保存並修繕了呼瑪爾抗俄紀念碑、呼瑪革命烈士紀念塔、抗聯三支隊戰地紀念碑、呼瑪建政首任縣委書記蔭正棋烈士犧牲地、三合戰斗紀念碑和專為紀念報道前蘇聯入侵吳八老島歷史真相的國際友人英國《泰晤士報》的高級記者、著名國際問題評論家維爾·馬克斯維爾先生建造的馬克斯維爾亭等多處歷史憑吊紀念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