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2日訊 牛排、比薩、意大利通心粉、日式生魚片……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齊市的洋餐館已達20多家,主要集中在歐美、日韓、東南亞等口味。經過10多年的發展,“洋餐飲”在經歷了“入鄉隨俗”、“正本清源”等發展階段後,市民品嘗到的“洋菜”越來越回歸本土口味。
歐式西餐唱主角
細心的市民都會發現,最近幾年,鶴城街頭迅速增加了不少“洋餐廳”,其中的一些還非常火爆,受到不少市民的喜愛。燭光晚餐、西式咖啡、西式快餐、韓國菜、日本菜……各式各樣的國外餐飲進駐齊市餐飲市場的同時,也給齊市消費者帶來了別樣的餐飲消費體驗。
目前,齊市的“洋餐”主要集中在西餐、日本料理、韓國料理等口味。記者了解到,牛排、比薩的接受度較高,佔據主流;韓國料理因一部電視連續劇《大長今》而一度風行;日本料理的發展態勢顯得稍弱。
相對於其他“洋餐飲”,歐式西餐最為普及。市民既可在網絡上花上二三十元錢團購到一頓牛排,也可選擇去上島咖啡,來份價格略微昂貴的丁骨牛排,而要品嘗比薩等特色西餐則可到麥朵拉歡樂餐廳、羅西亞自助餐廳等特色店。目前,齊市以比薩和意大利面為特色的餐館就有四五家。
洋快餐一度“入鄉隨俗”
西餐起初曾因其“太正宗”讓市民很難接受,經營狀況不甚理想。齊市第一批本土西餐廳如紅風車西餐廳等商家對此進行了改革,在菜餚制作上,采用西式的原料加中式的做法,或在西式的做法中加入中式的改良。經過改良的西餐一度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
近年來,就連洋快餐肯德基餐廳也推出了具有中式餐飲特色的雞肉卷、米飯等,甚至還有豆漿和油條,上島咖啡則推出中式改良咖啡。洋快餐紛紛嘗試走“西餐中吃”的本土化路線,“西餐中式化”曾經成為鶴城“洋餐飲”在經營上一種現象。
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齊市的洋餐飲都處於和市民口味的磨合階段,如今,外來餐飲市場布局已經成熟,各類西餐廳和其他洋餐館都已開始尋找自己的市場定位,樹立特色品牌,消費者的口味也越來越“刁”,更加追求原汁原味的西餐體驗,一窩蜂地“中洋結合”已經成為過去。
中青年人佔據消費主流
據記者調查,齊市現在開的一些西餐廳、西式快餐、韓國燒烤等“洋餐飲”以其豐富的菜品、新鮮的口味和優雅的環境受到了不少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喜愛,很多年輕人甚至將自己喜愛的西餐廳作為自己和朋友聚會的“大本營”,定期來此“聚頭”。
而一些西式快餐比如肯德基則成功地“捕獲”了孩子們的心。肯德基裡良好的就餐環境、人性化的服務同樣受到了很多年輕人的喜歡。而諸如韓國燒烤、朝鮮菜等一些比較新鮮的外來餐飲則針對本地的情況推出了不少讓消費者“再回頭”的菜品,加上自己的特色菜和周到的服務,用餐高峰期時,也同樣出現了火爆的場面。
國外餐飲的逐漸進入會給本地餐飲業帶來什麼?一位西餐廳負責人告訴記者,西餐廳的各有千秋會共同推動齊市西餐業的發展,畢竟齊市的西餐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從目前來看,受人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意識的局限,消費群體還比較單一,所以不可能給本地餐飲業帶來太大的革命。而當地一家飯店的老板則認為,西餐的加入,讓本地餐飲業又多了一個蛋糕“分享者”,而且,西餐某些先進的地方很值得“本土”學習,所以某種程度上可以增進“本土”的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