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服務大廳,鋪有塑膠跑道的百姓廣場,每天都開展各種文體活動……9月11日,記者來到這個全省最大、功能最全的社區服務中心進行了實地踏訪,真切的感受到小社區的大作為。

撫順社區的一站式服務大廳。東北網記者印蕾攝

撫順社區的百姓廣場。東北網記者印蕾攝
在一層寬敞明亮的服務大廳裡,撫順社區副主任王立新向記者介紹說,現在的撫順社區服務中心由省、市、區政府投資470萬元,整合利用道裡區退休教師活動中心資源建成。中心樓內使用面積3100平方米,百姓廣場面積2300平方米,2010年6月投入使用。目前,幫扶救助、居家養老、社會保障等8大類128項社區管理服務內容已全部納入這個大廳,轄區內的黨建、服務、培訓、活動、幫扶五大類資源集中整合,為居民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再看這張地圖”,王立新對記者說,“大大小小的格子將撫順社區分割成了若乾部分,形成了一張密密麻麻的‘大網’,轄區根據院落分布劃分成幾十個網格,每個網格有200-500戶居民。社區向‘網格’派駐“五大員”——網格管理員、網格助理員、網格監督員、網格治安員、物業管理員,共同承擔網格內的大事小情,將黨建工作和社會管理服務融合在一起,滲透到社會的‘神經末梢’。”
“一層是社區服務功能區,二層是華齡港灣,三層是紅色驛站,四層是知識氧吧,五層是文化沙龍,室外建有百姓廣場”,王立新和記者邊走邊介紹。位於五層的文化中心,不時傳出優美的歌聲與悠揚的樂曲聲。

撫順社區藝術團在進行排練。東北網記者印蕾攝

居民在社區服務中心開展健身活動。東北網記者印蕾攝
在排練室的牆上,記者看到了一張“課表”:周一:交際舞、健身舞;周二:太極拳;周三:拉丁舞……天天有節目,周周有活動,月月有亮點,季季有特色,年年有精品。記者了解到,就是在這個小小的社區,近年來共開展文化活動達千餘場次。社區把群眾組織起來,形成了以文化中心、社區文體活動站、駐街單位文化室為主體的社區文體活動陣地和以社區乾部、社區黨員、社區志願者、群眾文藝骨乾為主體的社區文化體系,並獲得了“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殊榮。
在文化中心的樂器儲藏室,記者遇到了正在整理設備的撫順社區藝術團團長岳傳生。說起社區的變化,岳傳生很是感慨,“那得說是一個天,一個地”。岳傳生回憶說,以前的社區在安化街184號院,一個面積只有180多平米的平房。自己比較喜歡文體活動,那時候社區只有一張乒乓球臺和一個小會議室,大伙兒打球得排早晚班,排練的時候幾十人擠在一間小會議裡。缺少活動場地,居民參與文體活動的積極性也不高,當時的藝術團只有60、70人。現在的藝術團已經有京劇、評劇、管樂、民樂、腰鼓、舞蹈等12支隊伍,1200多名團員。岳傳生自豪的告訴記者,就在上個月,這個全部由社區群眾組成的演出隊伍還登上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的舞臺,在世界矚目的舞臺上放歌。
“最大的變化還得說人的變化”,岳傳生告訴記者,“現在大伙兒都願意到社區參加活動,通過參加活動,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拉近了,誰家有個大事小情,大伙都會互相幫助。”
而對於王立新等社區工作者來說,變化不僅僅體現在社區房子的變大了,環境變好了。“過去一說起街道、社區,大家都覺得是個不起眼的地方,街道社區的主角是‘老大媽’,‘老太太’,乾的工作是‘貼單子、掃院子’”,王立新告訴記者,“隨著社會轉型、企業轉制和政府職能的轉變,大量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都在向社區轉移,千家萬戶大事小情,事無巨細的各類事務都要通過社區來完成。目前我們的工作內容就包括完成經濟、人口、排污、供暖等各種調查;豐富轄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為居民辦理社會保險、低保;幫助居民協調物業管理;幫助有困難的居民協調救助等近百項。乾的活兒多了,工作壓力也大了,但大家都有一個心願,把我們的社區打造成居民幸福的家園,愛心的憩園,和諧的樂園。”
記者從哈爾濱市民政局獲悉,目前,哈爾濱市共設有近800個城市社區。2008年以來,哈爾濱市先後出臺了《加強和改進社區服務工作的意見》、《社區基礎設施建設規劃》、《開展“星級和諧社區”創建方案》等十餘項政策和相關文件,並在全國副省級城市率先出臺了《社區建設管理辦法》、《社區兩委成員報酬自然增長機制的意見》,使社區建設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規范化軌道。近兩年,哈爾濱社區辦公經費由2008年的每月1200元提高到3000元,與此同時,社區工作者的待遇也在不斷得到改善。近年來,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的社區組織體系不斷健全,以社區公共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社區服務體系日益完善,以居民自治為主要形式的社區治理機制初步建立,社區環境和社區居民精神風貌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