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走基層 看發展]社區裡居住機械化種地 新農民過上新生活
2012-09-16 06:01:20 來源:東北網  作者:李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孫大爺家所在的“曙光新村”。東北網記者 李倩 攝

就要收割了,孫政權在給收割機做檢修。東北網記者 李倩 攝

    東北網9月16日訊(記者 李倩)“現在我們農民住在社區裡,種地靠機器,這樣的好日子過去想都不敢想。”83歲的農民孫允鎬,談起生活的巨變,感慨良多。9月13日,當記者來到綏化市慶安縣勤勞鎮曙光村采訪時,孫大爺熱情地邀請記者去參觀他家。

  車子剛開進孫大爺家所在的“曙光新村”,整齊劃一的住宅樓,穿村而過的清澈渠水,寬敞平坦的休閑廣場,一派新農村的美麗景象撲面而來。

  走進孫大爺的家,120多平米的房子裡,有臥室、客廳、廚房、衛生間,和城裡房子沒兩樣,平板電視、油煙機、熱水器、電冰箱等各種現代化的電器也都樣樣齊全。

  然而,就在5年前,孫大爺一家還住著破舊的泥磚房,平日裡和妻子一起打理著幾畝水田。他回憶說,當時地裡的活兒又累又多,雖然自己有點手藝,兒子也會用在外打工賺的錢貼補家用,但日子還是過得緊巴巴的。

  “現在生活好了,上了樓,進了社區,出門就是小花園,社區就有衛生所,回想起以前冬天拽柴火燒炕、看病要走5裡多路的日子,變化真是太大了!”孫大爺激動地說。


 

孫大爺家所在的“曙光新村”內整齊劃一的住宅樓。東北網記者 李倩 攝

孫大爺的老伴用“電拖把”為家裡做清潔。東北網記者 李倩 攝

孫大爺經常在家裡用樓宇對講和老鄰居聊家常。 東北網記者 李倩 攝

  孫大爺說,現在的好日子,都要感謝那件“改變他們生活的大事”。在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指引下,從2008年開始,慶安縣委、縣政府確定了“建設中心村、撤並自然屯”的思路,投資6535萬打造了曙光新村。新建了4棟住宅樓,120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中心和2萬平方米的休閑廣場。建成後的曙光新村具備了生活居住區、娛樂休閑區、生產加工區三大功能區,村民不用掏什麼錢就能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

  曙光村對撤出的空屯原地復墾;對原有廢棄溝渠、道路和零星的荒草地及未利用地進行整理,僅這些就增加耕地1600多畝,每年可增產糧食83萬多公斤,年增收165萬元。這幾年,村裡還建設采摘園,發展旅游業及特色養殖業,家門口的就業機會多了,越來越多的外出打工的農民選擇回到村裡。孫大爺的兒子孫政權告訴記者,以前家鄉收入差,機會少,一直在外打工,可有了好政策,種地的收入增加了,回來後就再也不想離開了,如今的孫政權已經將根深深的紮在這片土地裡,不僅自己致富還帶動大家一起乾,現在已經是備受鄉親們喜愛的曙光村村主任了。

  孫政權說,他們村還有一個特色,那就是種地靠機械,全村18000畝的水田從種到收,基本都實現了機械化。目前,該村的農機合作社已有收割機6臺、2臺1204拖拉機、東方紅554型拖拉機3臺,鉤機、鏟車等各類農機具一應俱全。按他的話說:“用上大機械,省時省力, 50個人的活,大機器一天就乾完了。”

  回顧這幾年的日子,孫大爺說,感覺日子是越過越好了,生活是越來越幸福了!至於以後的日子,“當然有奔頭!”孫政權笑著說。

  近年來,黑龍江省著眼於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大力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試點工程,組織一些地方整村推進,著力加強重點示范村建設,促進新農村建設由試點先行向全面推進轉變,使農村面貌發生深刻變化。目前,全省城鎮化率已達到56.5%,農民生活質量大大提高。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彭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