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黑龍江省社科院專家揭秘日本移民侵略東北始末
2012-09-16 09:15:44 來源:生活報  作者:李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來自日本的“青少年義勇隊”隊員乘車去嫩江訓練所接受訓練

  “開拓團”中的婦女和兒童(1940年)

  ●從上個世紀初到上個世紀四十年代

  ●從“試驗移民”到“國策移民”

  生活報9月16日訊 上個世紀初到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三十多萬日本移民侵入中國東北。他們不是個人行為,也不是尋求生活出路,他們的使命是永久地霸佔這裡的土地,把它納入日本的版圖。前段時間,央視的《探索發現》欄目、鳳凰衛視《鳳凰大視野》分別請我省社科院專家回顧了日本移民侵略東北的那段歷史。11日,記者采訪到一些專家,通過他們的講述,一段段塵封的往事從歷史檔案中浮現出來。

  “試驗移民”:移民政策的先行試驗

  從1912年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期間,是日本向中國東北“試驗移民時期”,其結果是“愛川村”等計劃均以失敗告終。日本官方組織的“農業移民”繼續留在中國東北的不超過1000人。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辛培林介紹,日本在東北實行的移民政策,主要包括“試驗移民”、“武裝移民”和“國策移民”三個階段。

  辛培林說,1912年春,大連市金州縣西郊的一個普通村莊——大魏家屯的村民們驚奇地發現,村外的一片荒地上來了一些日本人,他們修建房屋,開挖水井,零星的施工進行了兩年多,村莊的設施粗具規模,但無人來居住,只有一個日本軍官常來巡視,他的名字叫福島安正。1915年3月,這位日本軍官把40多位日本農民帶到了新建成的村莊。他們佔據了附近的一萬多畝土地之後,給這片中國土地取了一個日本名字,叫“愛川村”。據記載,被招募的移民來自日本山口縣的愛宕村和川下村,從兩個村莊的名字中各取一個字,就合成了“愛川村”。從1912年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期間,日本嘗試用各種方法向中國東北進行移民侵略,學術界稱之為“試驗移民時期”。

  “愛川村”在建立的第一年就碰上了旱災,對前途失去信心的日本移民大部分轉向經商,有的漂洋回國,“愛川村”裡只剩下3戶移民。此時,福島安正已退休,得知“愛川村”即將失敗時,他立即回到家鄉長野縣招募了13戶農民補充到了“愛川村”。而後來又從退伍軍人中移民34戶,到“九一八”之前僅剩下了17戶。

  “武裝移民”:撕下了偽裝的假面具

  “九一八”事變後,1932年6月7日,一個叫東宮鐵男的日軍少佐來到關東軍司令部,此人於1928年6月4日在沈陽皇姑屯埋設炸藥炸死了張作霖,這個凶手時任偽吉林省依蘭地區警備顧問,此次專程來提交一份移民計劃書——《退伍軍人編成屯墾部隊計劃書》。

  據專家介紹,具體實施移民政策的骨乾分子有兩個人。一個是東宮鐵男,另一個叫加藤完治,原是日本茨城縣國民高等學校的校長,早年就提出過“海外移民論”,積極鼓吹對外擴張。兩人在一次長談後,發現各自的殖民思路剛好互補,從此實現了“東宮”、“加藤”的聯合。他們最後達成以下共識,先進行“武裝移民”鎮壓抗日武裝,以此來彌補關東軍在兵力上的不足。此後,日本的殖民機器飛速地運轉起來,從1932年到1936年,進入“武裝移民”試驗時期。主要目的是觀察中國農民的反映,為日後的大規模移民積累經驗。

  1932年9月,492名日本退役軍人被重新召集起來,並接受了加藤完治為期10天的短訓。1932年10月13日,這些“武裝移民”坐船到達佳木斯,當天他們遭到中國抗日武裝的襲擊,沒敢下船。他們的名稱是“佳木斯第一屯墾大隊”,但是,這些屯墾者卻沒有馬上去種田,而是承擔了軍事警戒任務,並出城鎮壓東北抗日武裝。第二年2月,這個“屯墾隊”進入依蘭縣永豐鎮,他們組建的第一個定居點叫“彌榮村”。

  “彌榮村”的構建出自日本軍隊一個中隊的建制,在中隊之下有9個鄉土小隊,小隊之間互為支橕、聯系緊密,並且每個移民都是退伍軍人。在這裡,日本“武裝移民”低價收購不成就搶奪良田,他們用火燒、毆打等暴行驅趕中國農民遷往別處,當地的中國農民把他們稱為“屯匪”。

  5個月後,第二批“武裝移民”又來到了依蘭縣,在七虎力設立移民村,取名“千振村”。據記載,“千振村”的“武裝移民”在東宮鐵男的帶領下,以十畝地一元錢的價格收購了中國人的土地,並以“治安肅正”為借口,挨家挨戶翻箱倒櫃,甚至搗毀牆壁,掀開地窖,搜尋農民的土地憑證。失去家園的中國農民不甘心這樣被欺凌,秘密集結,成立“民眾義勇軍”。土龍山位於“彌榮村”以西,是通往依蘭縣城的必經之地。1934年3月10日,“民眾義勇軍”在土龍山前的白家溝設伏,全殲日偽軍40餘人,史稱“土龍山暴動”。從此,中國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到1935年年底,有三分之一的“彌榮村”移民退團或逃跑;在“千振村”,退團者接近一半,剩下的一半生活在驚恐不安之中。為了穩住移民,日本實施了“大陸新娘”方案,專門組織了一批日本婦女前來與他們成家。然而,受“土龍山暴動”影響,日本第三次招募“武裝移民”只征招到259人。

  在“武裝移民”即將走入僵局的情形下,東宮鐵男和加藤完治發現,通過個人的力量,很難蒙蔽成年移民,遂將希望轉移到了青少年身上。1934年,東宮鐵男將14名日本少年帶到了中蘇邊境的饒河鎮,設立了移民點。

  “九一八”事變後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是日本向中國東北移民政策的第二個階段,即“武裝移民”階段。

  “國策移民”:最後的肆虐時期

  辛培林說,當移民來源日益枯竭,移民活動陷入僵局之時,日本政府在全國進行戰爭動員的同時進行了移民動員,以此來保證充沛的移民來源。1936年5月,日本公布了“二十年百萬戶移民”方案,此方案被列入日本政府的國策之一。計劃向中國東北移民遷入一百萬戶共計500萬人。自此,東宮鐵男和加藤完治那種浪人式的個人狂熱已被日本政府的集體狂熱所代替。面對加藤完治進行大規模青少年移民的建議,1937年11月,日本政府在兩個月內完成了撥款,同時開始了招募。就這樣,近十萬日本青少年的命運被匆匆地決定了。

  日本移民的分布區域由偽滿洲國總務次長岸信介負責,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他和關東軍參謀石原莞爾經過策劃後,把青少年移民部署到了中蘇邊境地區。到1945年日本投降,共有八萬六千多名15歲到18歲的青少年被安置到了中蘇邊境地區。這就是關東軍的“活人堡壘”計劃,1945年8月蘇軍進攻東北時,這些青少年大量死亡,充當了“炮灰”。

  1939年以後,日本政府把移民更名為“開拓民”,移民村更名為“開拓團”。從此,日本用“開發滿洲”的名義掩蓋其侵略行徑,到1945年日本投降,共有八百多個“開拓團”侵入中國東北。

  “大陸新娘”是和“青少年義勇隊”相對應的機制。從1941年開始,日本政府征招大批17歲到25歲的日本女子送往中國東北,嫁給“開拓團”成員。

  “開拓團”的真實面孔是關東軍的活動兵源倉庫和後勤倉庫,“開拓”的名義僅僅是一種過渡。80%的“開拓團”集中在今黑龍江省境內,一旦蘇聯紅軍進攻,關東軍的迅速集結和組織反攻需要時間,在這一階段,“開拓民”就成為阻擋蘇軍的第一道人體盾牌。

  1945年3月,按照偽滿洲國頒布的《開拓團法》規定,“開拓團”在建立後的第三年自然解體。到1944年,已有57個移民點取消了“開拓團”的名稱,改叫“村莊”。名稱變換的原因來自於日本政府的一種判斷,認為“開拓團”的內部建設基本成形,剩下的問題往往只能用時間來慢慢過渡。

  1945年6月前後,日本政府從各“開拓團”征兵13萬人,轉眼間“開拓團”變成了關東軍。直到此時,所謂“開拓者”的面紗纔被完全撕開,它的軍事功能徹底顯現了出來,這表明,移民活動從一開始就已納入到日本的軍事戰略之中。1946年的5月到11月間,大批被遣返的日本人從葫蘆島登船回國,至此,日本向中國東北移民侵略的陰謀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七七事變”後到1945年日本投降,是日本向中國東北實施移民政策最後也是最猖獗的一個階段,即“國策移民階段”。

責任編輯:連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