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以『開發』名義掩蓋侵略行徑 我省社科院專家揭露日本『開拓團』真相
2012-09-16 09:17:56 來源:生活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日本“大陸新娘”在“濱江省開拓女子訓練所”接受培訓

  日本“青少年義勇隊”隊員前往作業場

  

  生活報9月16日訊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向中國派來的組織,不光有軍隊,還有大量的移民。1939年以後,日本政府把移民更名為“開拓民”,移民村更名為“開拓團”。從此,日本以“開發滿洲”的名義掩蓋其侵略行徑。日本“開拓團”掠奪中國人民的土地和財物,並協助日軍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日本戰敗後,他們成了“棄民”,流離逃難於東北的曠野之中,大量老弱婦孺死亡……

  □本報記者王曉晨

  13歲孩子進了“開拓團”

  “由於戰局惡化,兵員枯竭,日本政府很難再組織成年男子前往東北,只能招收青少年,並組建了‘青少年義勇隊’,我們這些日本青少年充當了戰爭的犧牲品。”

  ——摘自《一個日本“青少年義勇隊”隊員的自述》中田慶雄著

  從1936年開始,日本在招募移民的過程中已經出現了勞動力短缺的狀況,成人已招募不上來了,所以從1937年全面侵華戰爭爆發之後,日本政府便把青少年作為實施移民計劃的重點對象,成立了“青少年義勇隊”。這些孩子到東北後,還要進行軍事化訓練,准備當後備軍,做關東軍的補充力量。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希亮介紹,日本政府的文件規定,日本“開拓團”招募的是15歲到18歲的年輕人,實際上,據他調查,十三四歲的少年也被征招進了“開拓團”。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梁玉多介紹,“青少年義勇隊”隊員從日本來到中國東北之後,發現跟在國內宣傳的相去甚遠,加上想家、對氣候的不適應和嚴酷的軍事訓練,他們非常悲觀、失望。急躁衝動的他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打仗斗毆的事經常發生。為此,日本政府設置了“寮母制度”。找一些三四十歲的日本婦女,給這些青少年當媽,提供母愛。因“青少年義勇隊”人數眾多,而“寮母”有限,最後確定三百個孩子配一個“寮母”,幫助他們平靜地度過青春期。

  日本獨身女子嫁給“開拓民”

  為了穩定“青少年義勇隊”隊員,日本政府隨後又實行了“大陸新娘”政策,募集在日本、偽滿洲居住的17歲至25歲的日本獨身女子,進行為期一年的女熟訓練,內容主要是營農和農家事務實習。訓練結束後,這些女子與“開拓團”成員組成家庭,定居在中國東北。

  “大陸新娘”政策的推行,不但可以使青少年移民穩定安居,而且可以繁衍生息,補充在戰爭中消耗的兵源,滿足就地生產和增加人口的目的。材料顯示,移民中國東北的日本女子多為18歲至25歲,正是育齡階段,她們到東北執行移民婚配制度,形成了極高的生育率。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高曉燕告訴記者,日本當時在各個中學,包括初中都做了“大陸新娘”政策的宣傳。像她了解到的一個日本女性,當時是一名高中學生,學校的宣傳就是號召學生去做“大陸新娘”,那是一件很榮耀的事。高曉燕在北安調研時,一位仍留在中國的“大陸新娘”告訴她,她當年在學校報名後,就被帶到一個像事務所一樣的地方,整個屋子裡面貼的都是“開拓團”成員的照片,她從中選了一個在日本的家離她家較近的男青年做了丈夫,然後就來到了中國東北。

  “日本的少女啊,請嫁到中國去!”

  ——為喚起日本女性對中國東北的向往,東宮鐵男親筆寫詩,日本媒體也極盡誇張地描繪在遷入地夫婦共同參加田間勞動的場景

  日本投降後“開拓民”成“棄民”

  寫上面這段話的人叫松田千衛,她在《開拓殘留妻子的證言》一書中,詳細地描述了幾十萬日本“開拓民”一夜之間跌落到地獄,不知何去何從的情景。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希亮介紹,1945年,蘇聯對日宣戰,紅軍攻入東北,關東軍很快瓦解,隨即日本宣告投降。當時日本“開拓團”沒有接到關東軍的任何通知。到戰爭要結束的時候,日本采取的其實是“棄民政策”。

  日本投降後,對於下一步該怎麼辦,“開拓團”成員產生了分歧,他們分為兩派,一派叫“自絕派”,另一派叫“出走派”。由於“開拓民”中大部分15歲到45歲的男人都被抽調當兵,充當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炮灰”,戰敗後,他們大多選擇了自殺。而剩下的大部分是婦女、兒童和老人,他們是逃難隊伍的主體。從1945年8月開始,從東北各個日本“開拓點”去往各大城市及沿海地區的路段不斷能看到日本“開拓民”的屍體。

  據介紹,“開拓民”岩崎一家所在的“開拓團”逃難時,隊伍裡邊混進一些關東軍的散兵游勇,他們害怕“開拓團”裡有小孩哭聲引起蘇軍的注意,便要求扔掉小孩,被母親們集體抵制後,所有的母親和她們的孩子一起被關東軍用手榴彈炸死了。岩崎一家6口,那一年死去5口人,岩崎本人被中國人救助。靠山屯“開拓團”成員羽賀君枝回憶,團長因不忍80歲老母繼續在逃難中受苦,下跪請求同行的關東軍將自己的母親開槍打死。日本《滿洲開拓史》記載,類似子女殺雙親,父母殺子女的慘劇,在“開拓團”逃難過程中頻頻發生。

  “1945年8月15日,我們在廣播裡聽到日本投降的消息,簡直不能相信這是真的。但事情就發生在眼前,我們一個個都像傻子一樣呆呆地望著團長,不知如何是好。一時間,恐懼和慌亂籠罩著整個‘開拓團’。”

  ——摘自《開拓殘留妻子的證言》

  逃亡路上“開拓民”受到中國民眾幫助

  對於逃亡路線,有傳聞說在今黑龍江省的移民都要先到哈爾濱,在哈爾濱集結之後,一起伺機回國。於是來自通河、依蘭等地的“開拓民”都集中到了方正,但是由於當時蘇聯紅軍封鎖了去哈爾濱等大城市的道路,方正便成了“開拓民”逃亡的聚集地,有一萬五千多人。逃亡的人只能待在方正縣。因長途跋涉,體力耗盡,加上傳染病流行,“開拓團”成員紛紛倒斃,死亡人數超過5000人。幾乎每天都有“開拓團”成員因飢餓或疾病而喪生。

  松田千衛是日本山形縣天童市高木人,1932年隨丈夫來到依蘭縣。松田千衛後來將她的經歷寫成了《開拓殘留妻子的證言》一書在日本發表,引起很大轟動。據松田千衛回憶,1945年9月、10月“開拓團”每天死亡幾個人,11月以前,人死了還能在野外挖坑掩埋,11月以後,天寒地凍,人死了只好扔進原“開拓團”儲備冬菜的菜窖裡。到了12月下旬,菜窖內的屍體已經滿了,以至於後來死的人,只好堆放在菜窖邊上。

  1946年2月,方正縣政府成立,目睹日本人慘死的情景,決定為“開拓團”收屍,最後在雪地裡刨出4500具屍體,整整火化了3天3夜。

  盡管在此之前不久,一些朴實的中國民眾曾遭受日本人的欺凌,但面對“開拓民”的慘狀,善良的中國民眾還是伸出了援手,照顧一些患病的人,收留一些婦女、兒童。根據方正縣縣志辦的數據,當年遺留在方正,被中國家庭收養的日本孤兒有4000多人,與中國人組建家庭的日本“殘留婦女”有970多人,佔日本“殘留婦女”總數的四分之一。

  “日本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在那種情況下,中國家庭卻仍然收養了數以千計的日本孤兒,千辛萬苦將他們撫養成人後,又將其送回日本,這種人間大愛是感天動地的。我們這些戰爭孤兒一直感謝中國的養父母,沒有中國的養父母就沒有我們的今天。養父母的博大胸懷使我們感動終身,也感動了很多其他的日本人。”

 

責任編輯:連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