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雙鴨山9月17日訊 9月16日下午,中國·雙鴨山東北亞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論壇閉幕後,論壇組委會在東山國際酒店舉行了新聞發布會。
市委首席新聞發言人、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長朱曉華,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林業大學教授馬建章,市政府首席新聞發言人、市政府秘書長汪世君出席新聞發布會,向媒體介紹雙鴨山市的綜合概況,通報論壇學術性成果和非學術性成果。
主旨為“濕地保護、生態文明、和諧發展”的中國·雙鴨山東北亞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論壇是一次高級別、高水平的論壇,一次成果豐碩的論壇。雙鴨山市委、市政府旨在通過舉辦此次論壇,搭建濕地城市開放與合作的平臺,加強濕地保護與利用的學術研討和經驗交流,促進濕地資源的保護和濕地城市的發展,進一步喚醒和感召人們,對大自然負責,親近濕地、保護生態;對可持續發展負責,珍惜資源、科學利用;對子孫後代負責,愛護環境、和諧發展。
市委首席新聞發言人、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長朱曉華在新聞發布會上向與會記者介紹了雙鴨山市的綜合概況。
朱曉華說,雙鴨山市歷史悠久、生態優良、資源富集、物產豐饒,被譽為“挹婁王城,濕地之都,煤電基地,北國糧倉”。基本市情可以概括為:優勢在資源,特色在生態,基礎在農業,支橕在基地,底蘊在文化。
在詳細介紹了雙鴨山“礦產資源富集、生態環境優良、農業基礎堅實、文化底蘊深厚、發展後勁充足”的五大特點後,朱曉華說,近年來,雙鴨山市委、市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設“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的戰略部署,以推進資源轉換、產業轉優、體制轉軌、城市轉型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低碳發展型城市為核心,以全省煤電化基地核心區、鋼鐵產業重點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對俄綠色食品加工貿易區、北大荒風光旅游區和建設山水生態城“五區一城”發展戰略為支橕,開創了雙鴨山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城鄉面貌顯著變化、民生質量大幅提昇的新局面,綜合經濟實力進入全省第一梯隊的目標基本實現。
朱曉華說,年初召開的中共雙鴨山市第十次黨代會確定了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三步走”發展戰略,以打造經濟強市為目標,加快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和“五區一城”建設,做強做優“七大主導產業”,加快實現綜合實力跨越提昇,城鄉區域統籌發展,“四個文明”同步推進,努力把雙鴨山建成以實力、秀美、幸福為主要標志的現代新興工業城市的總體發展思路,提出了主要預期目標。按照市委提出的“三步走”目標和雙鴨山市“十二五”規劃及今後雙鴨山的發展取向,展望未來,到2020年,一個具有持續發展後勁的實力雙鴨山、獨具特色魅力的秀美雙鴨山、社會和諧進步的幸福雙鴨山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朱曉華最後代表市委、市政府真誠歡迎各級媒體的朋友們經常能夠到雙鴨山來,多走走、多看看,多宣傳雙鴨山的原始生態、自然風貌和風土人情,多支持雙鴨山的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林業大學教授馬建章受論壇組委會委托,將本次論壇取得的豐碩成果向與會記者進行了通報。
馬建章說,本次論壇達到了預期的成效。首先是,達成了以發展促進保護的共識。這對於切實解決好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與濕地保護所面臨的各種矛盾具有示范意義。其次是,完善了濕地保護與科學利用機制。以雙鴨山市濕地恢復和保護為代表的三江平原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彰顯了“濕地之都”的風采。雙鴨山市在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濕地公園管理和殘存濕地斑塊的維護等方面取得的經驗值得進一步推廣;最後是,描繪了濕地生物保護的美好藍圖。東北亞地區各國濕地已形成網絡體系,是生物多樣性高度密集地區,是生物多樣性資源最重要的寶庫,選擇這一地區開展生物多樣性演變和保護的研究,既有利於解決學科發展前沿的重大科學問題,也有利於國家生態戰略的早日實現。
馬建章介紹,本次論壇是黑龍江省和雙鴨山市領導高瞻遠矚的重大舉措,為濕地保護提供了一個國際性、開放式的研討與交流平臺;本次論壇,充分展示了國內外有關城市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理念、新成果和新經驗,為我國乃至東北亞濕地恢復與保護提供更多的有益借鑒;本次論壇,是關注濕地、關注生態文明的一次重要的主題活動,更是黑龍江省雙鴨山市謀求進一步推進保護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平臺。本次論壇的主題是加強東北亞濕地多樣性保護,目的是充分利用雙鴨山市濕地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機會,“建有據之言,獻務實之策”,既要科學保護好雙鴨山市濕地,又要合理利用好雙鴨山濕地。
馬建章表示,論壇期間中外專家對雙鴨山市的濕地建設情況給予充分肯定,希望通過雙鴨山濕地的保護和發展建設,為眾多頻危珍稀物種創造更加適宜的棲息環境,恢復雙鴨山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健康與活力,使雙鴨山濕地成為通過積極的生態建設而重塑其自然屬性的典范。
新聞發布會上,市政府首席新聞發言人、市政府秘書長汪世君通報了論壇非學術性成果。
汪世君說,此次論壇的成功舉辦和圓滿落幕,既是對雙鴨山濕地保護工作的充分認可和信任,更是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鼓舞和激勵,將對雙鴨山未來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汪世君表示,通過兩天來的學術交流和理論研討,達到了預期目的,取得了豐碩成果,收到了良好成效。其一是達成了以保護促開發的共識;其二是明確了以保護促發展的方向;其三是搭建了以合作促發展的平臺;其四是架起了以交流促友誼的橋梁
汪世君介紹,雙鴨山市委、市政府近年來始終在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探索生態經濟實踐,努力探索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發展模式,以建設山水生態城為核心,在生態城市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以及形成長效機制和社會氛圍等方面做了不懈努力,收到了良好成效。
汪世君表示,雙鴨山將繼續秉承“生態第一、永續利用”的理念,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按照與會領導、專家的真招“高見”,全面加強濕地保護,完善濕地保護部門協作機制,深化區域交流合作,通過對雙鴨山濕地的綜合保護、科學開發和永續利用,真正使雙鴨山濕地成為生態寶地和人類福地。人民日報、新華社、農民日報、香港衛視、綠色時報、黑龍江電視臺、黑龍江電臺、黑龍江日報、黑龍江經濟報、東北網、生活報、雙鴨山日報、雙鴨山廣播電視臺、雙鴨山礦工報、雙鴨山新聞網、雙鴨山政府網、雙鴨山廣播電視報、雙鴨山日報安邦河晚刊等各級新聞單位的50多名記者受邀參加了中國·雙鴨山東北亞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論壇新聞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