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雞西
搜 索
雞西市農民收入大幅攀昇
2012-09-19 10:39:41 來源:雞西新聞網  作者:馬懷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雞西9月19日訊 十年來,雞西市始終把農民增收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措並舉,使農民人均收入實現跨越式發展。據悉,2011年,我市農民人均收入突破萬元大關,實現10509元,居全省十三地市第二位,比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高38.4%,比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高50.6%,比2002年雞西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3.6倍。

  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確保農民種植業收入。種植業一直是我市農業主導產業,種植業收入佔農民收入的近50%。十年來,我市始終把發展糧食生產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不斷優化調整種植業結構,通過增加優質高效作物面積、提高糧食單產,促進農民增收。2011年,全市種植業人均收入達到4568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3.5%。全市水稻面積達到240萬畝、玉米275萬畝、大豆165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57億斤,產值達12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5%、19%。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機化步伐,實施土地規模經營、大機械標准化作業等措施,提高土地單位面積的產出率。同時,沿方虎路兩側1000米范圍內建設了現代農業糧食高產示范帶,今年已經建成旱田示范區12個、水稻示范區10個、其他11個。實施標准化生產,提高單產,示范區內糧食作物可增產10%。

  發展高效經濟作物,加快農民增收進程。以蔬菜、食用菌、藍莓生產為主,大力發展高效經濟作物,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發展格局。大力實施“菜籃子工程”,擴大基地規模,保證蔬菜自給,實施外銷創收。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9萬畝,同比增長50%。雞冠區西郊鄉立足近郊優勢,發展無公害蔬菜,建設蔬菜生產基地,菜田面積達到4325畝,是全市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之一。2011年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4057元。同時,我市正在努力構建藍莓產業體系,成為全省加工生產基地,打造農民增收的新支柱產業。目前,已經建立藍莓示范基地10個,示范面積1567畝。

  突出發展畜牧業,增加農民畜牧業收入。相對於種植業而言,畜牧業受資源約束小,發展空間更大,拉動農民增收的潛力也更大。因此,我市千方百計發展畜牧業。2011年,全市畜牧業實現農民人均收入688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6%。密山市牧富回族村立足民族傳統產業優勢,大力發展肉牛養殖業,2011年出欄量達1.6萬頭,村人均收入突破2萬元。

  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提高農民非農收入比重。伴隨農村小城鎮步伐的加快,農村二三產業越來越成為農民增收的朝陽產業。2011年,農民由第二三產業獲得的人均收入達到1547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4.7%。圍繞綠色水稻、玉米、大豆、畜產品、山特產品,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實現農業產業化戰略昇級。截至2011年末,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收入達200萬元以上的企業達239戶。依托小城鎮建設,突出發展農村超市、金融、餐飲、物業、文化、娛樂等服務業,促進農民增收。雞東縣雞林朝鮮族鄉位於城鄉接合部,有良好的自然風光,民族特色餐飲、旅游相對發達。該鄉發展垂釣、休閑娛樂場所8處,開發了水上樂園、休閑度假村。現在全鄉經營民族特色餐飲業的共有32家,年可創利潤400萬元。

  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加快推進勞務輸出規模,促進就近就地轉移,推動農民創業致富。2011年,轉移勞動力17.6萬人,實現人均收入2658元,佔農民人均收入的25.3%。我市擁有煤炭、石墨企業近200家,年用農民工近2萬人,月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同時,大力鼓勵回鄉創業,在農村商服領域、農家游、交通運輸等農村二三產業上帶動農民增收。

  創新農村經營體制,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通過租地和入股等方式,讓農民長期從租金和分紅中得到收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全市加大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力度,依靠規模增加收入,200畝以上規模經營面積達到180萬畝。通過發展規范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促進農民增收,目前,專業合作社達到679個。

  貫徹強農惠農政策,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2011年,共發放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業直補、農機購置補貼等資金4.36億元;認真執行國家實施的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政策,使普惠政策遍及所有農民;提高新農合補助標准、農村低保補貼等一系列強農惠農措施,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