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牡丹江
搜 索
牡丹江市東寧縣農民收入穩坐全省『頭把交椅』
2012-09-21 08:26:20 來源:大鵬新聞網-牡丹江日報  作者:王良武 王宇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21日訊 “我種了半畝地掛袋木耳,你猜我賺了多少錢?”“不好猜。到底多少錢?”“20萬。”這是東寧鎮一街村農民李家寶與記者的對話。作為東寧10萬農民致富的一個縮影,李家寶的富裕某種程度上也代表著東寧農民的富裕。統計表明,2011年東寧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高達14702元,不只是居全省第一位,而且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的兩倍(2011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為7591元)。

  東寧農民收入靠什麼坐上全省“頭把交椅”?記者采訪得知,東寧農民的腰包能夠很快地鼓起來,主要靠黑木耳這一主導產業、境外農業和生態經濟等。

  作為中國黑木耳第一縣,東寧加大黑木耳栽培新技術的推廣力度,從大朵耳、春耳到小孔耳、秋耳,再到元寶耳、越冬耳,每一次技術創新和推廣,都使農民收益成倍增長。依靠黑木耳產業,東寧早在2009年就成為全省首個農民人均收入超萬元的縣。2011年,僅黑木耳一項農民人均純收入就達到10700元。今年,通過推廣和普及黑木耳棚室掛袋技術,全縣黑木耳栽培總量實現20億袋,預計農民人均黑木耳純收入就可突破2萬元。現在,東寧縣97%的耳農擁有2棟以上住房,65%的耳農在城鎮買了樓房,15%的耳農擁有漂亮的別墅,13%的耳農買了轎車,47%的耳農每年外出旅游,35%的耳農每年向社會捐款獻愛心。同時,在發展特色農業過程中,東寧縣正式掛牌成立的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有78家。這些合作社,為全縣農村各類產業提供了技術支持和資金保障,對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和農民增收起到了強勁的拉動作用。

  作為邊境縣,東寧縣利用口岸優勢,做強勞務經濟,拓展農民增收渠道。三岔口鎮高安村農民權仁培、全吉男,在俄羅斯經營著6棚5000平方米的蔬菜和80?旱田,年收入30多萬元。迄今為止,東寧外出勞務人員在俄羅斯建設了380多個境外蔬菜生產基地,境外農業開發面積達到16萬畝,直接增加農民人均收入2000元以上。

  在生態建設方面,東寧縣倡導植樹造林,規定“誰承包、誰治理、誰受益”,當年根據成活率由縣裡辦林權證,承包期70年,同時提供每畝50元苗木款。農民植樹造林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東寧的“綠色銀行”現已催生650餘個百萬元戶。

  正因為如此,東寧農業部門認為,今年該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依然會穩居全省第一。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