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哈市深入開展創先爭優 工業投資15個副省級城市排第一
2012-09-21 18:41:12 來源:東北網  作者:侯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21日訊 (記者 侯巍) 近年來,哈爾濱市認真貫徹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思路,千方百計開展惠民生工作,激勵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立足實際,有效促進了各項工作的創新發展。今年上半年,哈爾濱市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87.5億元、增長16.4%,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11.9億元、增長35%;工業投資連續三年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一。

  建強基層組織 打牢創先爭優活動的工作基礎

  創先爭優活動開展以來,哈爾濱市以固本強基、素質昇級、品牌創新、激勵保障、典型示范和機制建設“六大工程”為重點,全面加強黨的基層工作隊伍建設,為深入開展創先爭優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抽調3100餘名黨員乾部組成635個工作組,由領導乾部帶隊深入到基層一線,召開座談會658次,發放問卷17萬餘份,訪談黨員乾部群眾7萬餘人次,歷時一個月完成了全市基層黨組織的分類定級工作。同時,堅持抓兩頭帶中間,采取先進帶後進、結對共建領導乾部聯系幫帶、派駐工作組駐點整頓等多種措施,盡快幫助D類黨組織實現整改提高。截至目前,全市461個D類黨組織中已有347個實現了晉位昇級。

  開展百日攻堅,努力擴大組織覆蓋。抽調工作人員2460餘人,成立175個調查摸底小組,對全市所有非公有制企業和社會組織進行調查摸底。堅持邊調查邊組建,通過領導包建、示范帶建、黨群共建等方式,對條件具備的“兩類”組織采取多種方式先行建立黨組織。目前,全市共有2109家“兩類”組織建立起黨組織。其中,建立獨立黨組織1533個,建立聯合黨組織159個。

  堅持選用結合,加強帶頭人隊伍建設。繼續推行以公推直選、公開招聘、上級選派等方式,選拔配備基層黨組織書記,並以向張寶金同志學習為重點,全面開展黨組織書記集中輪訓。結合“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繼續深化“村民參與、村官承諾”考評活動,進一步嚴格工作程序,提高承諾質量,並逐步向農村無職黨員、鄉鎮站辦所黨員乾部拓展延伸。大力實施“四培養”工程,2538名農村黨員成長為致富能人,通過換屆選舉使734名致富帶頭人走上村乾部工作崗位。


 

  圍繞科學發展 增強創先爭優活動的實踐特色

  注重把創先爭優融入中心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引導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在各項工作中率先垂范、衝鋒在前、創先爭優,為紮實有效地搞好各項建設提供新的動力。

  發揮突擊隊作用,在推動發展、服務項目建設上創先爭優。引導廣大黨員乾部在推進項目建設上創先爭優,在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上創先爭優,在急難險重任務上創先爭優,充分發揮攻堅克難的示范帶動作用。在300個重點項目、40個惠民項目和148條路橋建設項目上普遍建立了黨組織,全市1.2萬餘名黨員在項目黨組織的帶領下,深入開展“與項目同行、為黨旗增輝”活動,亮身份、作表率,勇克難關、衝鋒陷陣,全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進重點項目建設。

  發揮示范崗作用,在立足本崗、優化發展環境上創先爭優。在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特別是在聯系民生最緊密、服務群眾最直接的窗口單位和服務行業,組織開展了“共產黨員先鋒崗”活動,通過規范職責、公示流程、公開承諾、改進服務,營造公平競爭、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和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政務環境。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1766個“共產黨員先鋒崗”。市直機關黨組織圍繞市委提出的改善城市衛生、交通、經濟發展環境的“三優”環境建設,新提出和改進以往服務辦法1000餘項,取消行政前置要件265個、行政收費項目53項,行政審批時限平均縮短8至15天,重大項目審批均進入綠色通道辦理。

  發揮連心橋作用,在為民服務、維護社會穩定上創先爭優。根據依托城市開發建設推動發展,在建項目多,工程施工和征地拆遷直接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的實際,要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乾部對可能出現的問題想在前、謀在前、做在前,深入細致地開展群眾工作,用目標戰略激勵群眾,用熱情服務感動群眾,及時將矛盾化解在基層。通過紮實有效的工作,既保證了項目建設的順利推進,又保障了群眾合理訴求得到解決,有效保證了社會和諧穩定。

  發揮助推器作用,在創業創新、推進全民成纔上創先爭優。持續開展“創業創新、全民成纔”活動,為廣大群眾參與創先爭優,為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發揮作用搭建平臺。全市各級黨組織積極制定出臺政策、開展技能培訓、活化就業載體。人社局等16個市直部門在促進就業創業、財政投入、放寬市場准入、稅費減免等方面制定出臺了62項優惠政策。各區、縣(市)也制定出臺140餘項優惠政策,重點加大主導產業政策扶持力度。截至目前,全市已發放小額貸款5225筆、7.86億元,有5.1萬人實現自主創業、21.2萬人實現就業,初步形成了“人人有事乾、事事有人乾、人人能成纔、投身新戰略、全民共創業”的生動局面。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