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日訊(記者包海多 徐世超)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但一直以來,人口增長、農業開發、經濟建設進程加快等因素,導致濕地面積持續減少,調洪減災、蓄水淨水、孕育生物、調節氣候等生態功能逐漸減弱,濕地資源亟待保護。2001年,黑龍江省提出了從源頭保護抓起,按照流域搶救性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發揮流域整體保護效能的理念。近日,記者來到安邦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看一看十年後這裡建設如何?
安邦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地處安邦河下游,距黑龍江省集賢縣城福利鎮東北45公裡,距雙鴨山市區不足60公裡,築有平坦的柏油路直達濕地核心區。保護區面積10295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3980公頃,佔保護區面積的38.7%;緩衝區面積2436公頃,佔保護區面積的23.7%;實驗區面積的3879公頃,佔保護區面積的37.6%。
安邦河濕地自然保護區是三江平原保留最完整、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原始濕地之一。保護區內有大片的蘆葦沼澤和苔草小葉樟濕地,多樣的濕地環境為脊椎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安邦河濕地珍稀動物較多,生物多樣性豐富,是生物資源基因庫,保護區內有維管束植物403種,脊椎動物218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6種,兩棲類動物6種,鳥類165種,獸類7種。每年都有大量的水禽在此棲息。
2002年建立的安邦河濕地公園,堪稱世外桃源和絕妙佳境,人文景觀極為獨特。這裡因人文景觀獨特,2010年1月被國家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命名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稱號,2011年10月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國家濕地公園”。進入園區,就是濕地保護宣教基地。安邦河濕地宣教館建築面積3062平方米,由多個功能廳組成。主展廳處於館內中心位置,面積1186平方米,假山、涼亭、小橋、流水、蘆葦蕩,草木蔥蘢,水波蕩漾,魚兒嬉戲,百鳥爭鳴,可謂濕地全部景觀的濃縮版。文化長廊、百鳥園、水上碼頭等景觀更是美不勝收。
回首安邦河自然保護區十年的發展歷程,可以說,走過了一條由建區依始的嚴格保護到中期的以耕養濕、退耕還濕和現在的科學利用、以濕養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為全國退耕還濕、濕地資源的科學利用進行了有意的探索,走出了一條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