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日訊(記者 李倩)駕車自哈爾濱出發,疾馳1500多公裡,終於到達祖國的東極,也是本次自駕之旅的終點站。
25日晚入住同江,天已經黑了,早上用過簡餐後,纔有機會細看看這座城市,這座位於松花江與黑龍江交匯處的邊境城市,過去的土名是“拉哈蘇蘇”,意思是“廢墟”,如今早已大變了模樣,以其秀麗的自然風光,獨具魅力的民族風情讓人心儀神往。其中三江口、街津口兩大AAA級景區,已經成為我省東北部知名的旅游勝地。雖然地處邊陲,但自從哈爾濱到同江的公路——哈同公路通車後,這裡的交通狀況有了很大改善,同江到佳木斯現在不到3個小時。

同江市貌。 東北網記者 李倩 攝
早上8點,臨江而住的我們,步行前往著名的“三江口”,所謂“三江口”,是指位於同江城東北4公裡處,黑龍江與松花江的匯合處的河道,水色分明,一黑一黃,自西而東流的黑龍江,水呈墨綠色,平緩而坦蕩,而松花江泥沙較多呈黃色,這段河道東流數十裡不混,俗稱“混同江”,在三江口,松花江與黑龍江相遇卻各不相融,宛若兩個人在努力的適應對方的,了解對方的人,相遇、相知到最終相融。當地人說三江口的美不止一季,春季來到三江口,界江冰排看不夠;夏季來到三江口,松黑分明吸眼球;秋季來到三江口,金色福田顯豐收;冬季來到三江口,白雪皚皚冰上游。

三江口。 東北網記者 李倩 攝
沿著江畔路一直行走,便到達了起點廣場了。這裡有三江口的標志性建築——同三公路標志塔,一個巨大的S型圍繞著一個三角體,顯得異常雄偉,格外紮眼。對比之下同三公路零起點紀念碑就成了一個小雕塑,可別看它小,它可是來這游客必“摸”的一景,因為當地人說,摸了零點紀念碑就能“起點兒”,幸運就開始了。

起點廣場。 東北網記者 李倩 攝
離開起點廣場,一側的圓形尖頂的建築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打聽之下纔知道,這裡竟是赫哲族博物館,說起赫哲族,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一首動聽的民歌《烏蘇裡船歌》,而同江市就是全國“六小”民族之一的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全國赫哲族人口的1/3居住在這裡。博物館內展出了大量的文物、動植物標本、和生活用具等,給我們普及了過去赫哲族風俗知識,可現在赫哲族的生活是個什麼樣子,我們不禁想去一探究竟。
10點20分,我們抵達了距同江市60公裡的,赫哲文化的發源地和赫哲人的主要居住地——街津口,講解員赫哲族老人尤秀芸一身古老的傳統裝扮,邊走邊為我們講著赫哲族的故事,雖然赫哲族沒有文字,但憑借口口相傳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財富,這個民族的文化底蘊並不蒼白。

身著傳統服裝的尤秀芸老人。 東北網記者 李倩 攝
熱情的尤秀芸老人告訴我們,赫哲族的先人們很聰明,他們能用淡水魚皮做成衣服,能靠兩塊木板翻山越嶺,靠兩塊木板下江捕魚。在東北這樣艱苦的環境裡,他們夏天穿魚皮,冬天穿獸皮,頑強的生存了下來。老人說,過去的棉線漁網捕魚困難,聰明的赫哲族人,就用豬血染了漁網,曬乾了再捕魚,這樣的網不但有腥味吸引魚還不易被察覺,這一方法被漢族人學習後,至今還在沿用……

赫哲族博物館。 東北網記者 李倩 攝
長期與大自然為伴,靠自然給予之物生存的赫哲人,相信萬物皆有靈,老人說,她姓尤,尤姓的赫哲人崇拜黑熊,因為他們的祖先在危難的時候被一只黑熊救過,祖先感念黑熊的救命之恩,從此世代感恩供奉。
赫哲人除了有信仰,還熱愛音樂與舞蹈,漁獵生活、漁獵資源、食魚文化都可以成為他們傳統說唱的靈感來源,尤秀芸老人就現場為我們演唱了一曲“伊瑪堪”,這種沒有伴奏的說唱將松花江裡的“三花五羅十八子”以赫哲語娓娓唱出,讓聽者身心都愉悅起來。
本打算離開同江的我們,在當地人的再三推薦下,前往了同江市區的百年歷史的拉哈蘇蘇海關舊址博物館,來了纔知道它的存在不僅是列強侵略中國的罪證,也見證了同江這個古城的變遷。
拉哈蘇蘇海關也稱同江海關,坐落在同江市區北端。是由英國建造的黑龍江省三座海關之一(其他兩座海關已不存在)。館內收藏者大量珍貴的照片,博物館所在的房屋也有百年歷史,如果有機會來這裡參觀除了一睹館內的珍貴藏品,一定要看看這座老房子的屋頂,這房子屋頂的4角都是圓形的,十分罕見。

拉哈蘇蘇海關舊址。 東北網記者 李倩 攝
領略了同江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我們出發前往東極撫遠,198公裡的路程我們行駛了3個多小時,14點35分,我們抵達撫遠縣,准備前往我們整個旅程的終點站——黑瞎子島,打聽之下得知,撫遠到黑瞎子島還有32公裡的路程,想到神秘的黑瞎子島就在眼前了,我們不由得激動起來。

黑瞎子島一側的俄羅斯教堂。東北網記者 李倩 攝
沿撫烏公路而行,便到了黑龍江上的臨時渡口,江面上橫著座可行駛中型旅行車的浮橋,長約100米,過浮橋後便可看到一個設施簡易的邊防站,過往車輛都要在這裡接受例行檢查,盡管黑瞎子島開放了旅游,但個人自駕旅游還不能隨意上島,需要有關部門的通行證明。再前行不久,就是黑瞎子島了,島上很平坦,小樹和綠草很是茂密,景致與陸地上大多濕地並沒有什麼不同,如果不是視野可及的明顯邊界線上的鐵絲網,也許你不會理解這個島的特殊意義。
導游介紹說,黑瞎子島是個衝擊平地,因早先常有黑熊出沒,因此得名。它位於黑龍江和烏蘇裡江交匯處,又名撫遠三角洲,全島擁有93個大小島嶼及沙洲,其面積相當於1/3個香港,500多個珍寶島。
據導游說,在以保護環境為前提,追求原始自然風光與人為建築最完美結合的原則下,現在的黑瞎子島已建成木屋別墅、大型游客服務中心、觀光大道等許多新設施,與游客最初上島只能游覽黑瞎子島濕地相比,旅游開發進展很順利,同時連接黑瞎子島和中國內陸的“神州東方第一橋”也已開通,大大豐富便利了黑瞎子島的旅游。但由於時間有限,我們仍舊沒能完整的領略“黑瞎子”島的風采,有一些遺憾。

三江口岸邊的景觀建築。 東北網記者 李倩 攝
也許“沒有遺憾的旅程,便不是好旅程”,整個自駕之旅仍有許多美景沒來得及去一探究竟,但我相信旅途中的美可以分享,但旅行的感受仍要您自己慢慢的體會,希望我們這次探訪龍江的自駕之旅不是一個終點,而是為您的旅行開啟了一個“起點”。
小貼士:
同江和撫遠都有許多天然優質的大漁場,所以有機會到這兩個地方的游客一定要享用一頓“豐盛的魚宴”,你可能很難想像一桌子近十種、不同模樣、烹調各異的魚吧,紅燒的、油炸的、生吃的絕對讓你大飽口福,大呼過癮。
自駕出行路線:
同江市——三江口——起點廣場——赫哲族博物館——拉哈蘇蘇海關舊址——街津口——撫遠——太陽廣場——漁展館——黑瞎子島旅游名鎮
參考距離:
同江市距街津口60公裡
同江市距撫遠縣198公裡
撫遠縣距黑瞎子島32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