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日訊(趙曉明 胡春風 記者孫曉銳)近年來,依蘭縣依托“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區位優勢,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致力於改善人民的生存環境,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活空間,不斷加大縣域生態建設力度,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依蘭縣以其“綠色、美麗、文明、和諧”的良好形象展現於世人面前,取得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的雙贏局面。依蘭縣加大了對林業生態建設的力度,從點到線,從線到面,綠化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幾年來共計造林55.9萬畝,總用苗6978萬株,總投入資金2.2億元。截止到2011年,累計完成三北防護林造林育林81600畝。
加強重點工程建設,全力打造綠色縣城
依蘭縣林業局重點開展了退耕造林、三北防護林、江河湖庫渠壩、城(鎮)村屯、村級以上道路綠化、重點流域及沙化地治理、農田林網恢復完善等七項生態建設工程,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完成了各項生態工程造林59.16萬畝。其中:完成退耕還林6.7萬畝,兩荒造林40萬畝、三北四期防護林7.46萬畝、鄉(鎮)村屯綠化397個1.9萬畝、重點流域及沙化 地治理10個1.2萬畝、村以上道路綠化568公裡0.8萬畝、江河湖庫渠綠化0.8萬畝、農田林網恢復完善0.3萬畝”。現全縣森林覆蓋率達37.9%,林木蓄積達到1375萬立方米。
號召全民義務植樹,創建宜居城市人人有責
幾年來,依蘭縣每年義務植樹都在130萬株以上,義務植樹盡責率達97%以上,各鄉(鎮)和單位以義務植樹活動為契機,對荒山、街道、社區、庭院進行了綠化美化。組織發動縣城機關職工四千多人,五年義務綠化了東山公園3000多畝的陡峭山坡,恢復了綠色原貌,成為市民休閑的場所。我縣201個企事業單位全部實現了綠化達標,縣城綠化達到了市級綠化標准,綠化達標率95%以上,目前城區綠地面積271.76公頃,綠化覆蓋率39.3%,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2平方米,創造了最佳的人居環境,先後被評為全省城鎮綠化建設先進縣和全國十佳休閑宜居生態城市。
綠化城鄉村道路,精心開創綠化新格局
依蘭縣道路綠化普及率達100%,在鄉村,近275公裡的省道、國道兩側全面綠化,327條縣鄉公路兩旁都栽植2行以上行道樹,樹種以楊柳、雲杉、樟子松為主。在城區及村屯街道綠化已成為城鄉村綠化體系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根據地勢和周邊建築等情況,植樹、栽花、種草靈活多變,形成一街一品、一路一貌的綠化特色,提高了城鄉村道路的綠化水平。
打造三北防護林,綠色環保經濟可持續發展
據依蘭縣綠化委員會的統計,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使16.3萬公頃的農田得到了有效保護,57%的農田實現了林網化,確保了糧食作物穩產、高產,年增產糧食約1.7億公斤,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糧食安全;全縣沙化土地減少80公頃,水土流失面積減少220公頃,土壤侵蝕模式和泥沙徑流平均值均有大幅度下降,顯著體現了三北防護林的生態效應;森林覆蓋率逐年提高,增加了木材燃料和林產品供應,促進了農村經濟繁榮,森林資源增加及包括木材加工、果品種植、森林生態旅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成為依蘭縣以及縣內各鄉鎮重要的經濟支柱和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四期工程後,不但可明顯改善全縣生態環境和人們的生產、生活條件,增強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的意識,而且可為分流安置下崗人員再就業提供良好機會,經測算,從事三北四期工程建設人員可達2200多人次。同時,通過三北四期工程的實施,可把林業各項改革引向深入,並將加快鄉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增加農民收入,加速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進程,拉動招商引資、綠色產業、森林旅游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保持社會的繁榮穩定和促進縣域經濟協調發展。該局通過采取造、封綜合治理措施,有103公頃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風沙危害減輕,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改善,水土流失的狀況得到遏制,特別是沿河兩岸風沙危害嚴重的地區栽植了大面積的速生豐產林,不僅生態環境得到了治理,而且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有的成為鄉鎮的支柱產業,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
依蘭縣在造林綠化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工作成績,先後被授予全省滅荒先進縣、哈爾濱市造林綠化先進縣、國家級生態示范縣、全省造林綠化先進縣、全國十佳休閑宜居生態城市、全國最佳投資環境500城市之一等榮譽稱號。,我們將繼續加大生態建設力度,改善縣域生態環境,為實現依蘭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