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齊齊哈爾
搜 索
援疆系列報道三:齊齊哈爾為富蘊縣留下一支不走的『醫療隊伍』
2012-10-02 20:42:11 來源:東北網  作者:王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援疆系列報道三:齊齊哈爾為富蘊縣留下一支不走的“醫療隊伍”

  東北網新疆阿勒泰10月2日訊(記者 王蕊)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後,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迅速響應號召,成立指揮部,組織開展全方位支援富蘊縣。兩年間,齊齊哈爾加強醫療援疆,組織市內的精兵強將成立醫療隊,為富蘊縣填補了多項治療空白,發揮了“傳、幫、帶”作用,為當地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采訪團與齊齊哈爾濱援疆醫生在富蘊縣合影。東北網記者 王蕊 攝

  今年7月,由八人組成的第二批援疆醫療的人選確定,其中6名被安排在醫院的外科、內科、中醫科、兒科、放射科和急診科,另外2名被分到了婦幼保健院。當記者走進富蘊縣人民醫院的診室時,看到各科室的援疆醫生們都在緊張地忙碌著。

  劉曉斌是這所醫院的外科大夫,更是醫療援疆隊的隊長。他告訴記者,由於當地醫務人員緊缺,也因為處於山區,外傷患者較多,因此,他們到達這裡的第二天就“上崗”了。“雖然剛剛來到富蘊縣一個多月的時間,成員們短期內迅速‘消化’了這裡的生活上的諸多不適應,已經掌握了所在科室的情況,工作開展起來了。”

  富蘊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北部,居住著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29個民族,總人口10萬餘人,是一個少數民族邊境縣。據劉曉斌介紹,醫院的設備比較簡陋,技術人員緊缺一直是這所醫院存在的“硬傷”,許多科室的治療理念都是援疆醫生帶過來的。


  “比較而言,許多‘軟肋’也很棘手。當地人用少數民族語言溝通,我們沒有語言基礎,很怕翻譯過來的話存在誤差影響治療。另外,不同地區生活的人就醫習慣不同,他們如果病了,總是挺著,實在受不了了纔來看病,很容易延誤病情。”劉曉斌說道。

  “尤其是這裡是山區,跟我們那邊的病癥也存在許多不同的地方,這也為治療帶來了難度。幾天前就有個被毒蜘蛛咬傷的患者來到醫院,這些病癥都是我之前從未遇到過的。”兒科的張愛宇大夫告訴記者。

  即使如此,在面臨許多棘手的醫療情況下,援疆醫生仍開展了多項工作,填補了當地醫院手術和治療的多項空白。援疆醫生葛斌成功地進行了一例低位直腸癌經腹會陰聯合切除的手術,填補了富蘊縣人民醫院外科結直腸惡性腫瘤手術治療的空白。在了解到當地患者要前往474公裡以外的烏魯木齊市纔能化療時,葛斌馬上聯系化療所需藥品,很快把化療工作開展起來,填補了當地醫院惡性腫瘤患者化療治療的空白……

  開展相關專業技術工作的同時,醫療隊還支持協助醫院的醫療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盡最大努力地從專業理論到實際操作進行“傳、幫、帶”,用實際行動開展這項工作。

  原來在齊齊哈爾第一醫院急診內科的徐天夫現在是這所醫院的急診科主任,當記者看到他時,他正在跟同事們商量籌備建立重癥監護室(ICU病房)的事。他說,作為一家二級甲等醫院,ICU病房是該有的配置。“一直以來,這裡的急診室分的不細,設備不全,沒有操作流程和技術人員,如果有重癥患者,這裡缺少搶救和重癥醫治的能力。”


  建立一個重癥監護室早在第一批援疆醫生時期就已經萌生了,而當時由於條件簡陋,在原有的醫院樓體內無法實現。在經過規劃和調研後,一棟的新醫院主體大樓拔地而起。徐天夫說,過不了3個月,兩批援疆醫生的夢想將在他們的手裡實現,患者們再也不用到474公裡以外的烏魯木齊接受重癥治療了。

  “在這期間,我們不僅把這項工作開展起來,更重要的是培訓當地的醫務人員,讓他們掌握ICU病房內如氣管插管、呼吸機應用、監護等方面的知識,掌握整個操作過程。”徐天夫說道。

  “我們不僅要給病人看病、治療,做一些手術,更重要的是把我們的醫療技術和理念通過傳、幫、帶,長久地留在富蘊縣。而這種理念不僅是急診科,而是所有援疆醫生的信念。”劉曉斌說。醫療隊的成員們用實際行動,組織科室學習,討論疑難病,規范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常規和手術操作規程,提昇了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使偏遠的農牧區患者在當地享受到上級專家先進的醫療技術,留下了一支撤不走的“醫療隊伍。”

 

首頁  上一頁  [1]  [2]  [3] 

責任編輯:連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