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3日訊(記者 侯巍)潔淨的實驗臺上,晶瑩的器皿散發著特有的光澤。待檢的一種地產品牌白酒已經打開,三位工作人員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檢驗。近日,記者在位於慶安縣的黑龍江省酒類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看到,這個投資783萬元建成的檢驗中心已經能夠檢測39個項目。近年來,隨著整個全省質量監督系統開展“三創三先”活動以來,綏化市實現了從檢測設備到人員精神面貌的跨越式提昇,在質監系統樹起標杆。

技術人員在認真分析數據。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9月11日,在綏化市北林區東富開發區段氏面業有限公司,車間內生產線上工人緊張地忙碌著。在廠房外面,綏化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的流動檢測車在三名工作人員與廠方的協助下,取樣、現場檢測一氣呵成。生產廠長劉信對此十分感慨:“質監局對我們企業的幫助太大了,以前都是一聽說質監局的來了,我們是該躲就躲,總認為他們是來找麻煩的。現在不同,他們不僅發現問題,幫助解決我們問題,產品質量上去了,消費者認可了,企業的利潤和知名度也越來越高了。現在的產品,如果沒有質量技術監督局出的質檢報告,在市場上寸步難行。現在我們企業對質量技術監督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

質監人員檢測產品。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據了解,近年來,綏化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積極轉變工作方式,深入到企業,進行多點對一點、一點對多點、多點對多點等多種現場辦公方式,體現了為群眾服務、為企業服務的精神。

嚴把質量關,保證白酒質量安全。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9月11日,在綏化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劉曉光接受了記者的采訪。談到近年來的變化,劉曉光如數家珍,從2008年到現在,綏化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實現了“三個翻番”。首先是固定資產實現翻番,原有固定資產800萬元,到現在已經達到1.2億;檢驗檢測設備翻番,過去是價值幾百萬的設備,現在設備總值已經超過2000多萬。除明水已經於2008年前建成檢測中心,北林區因為市本級共用檢測中心沒有另建檢測中心外,其他8個市縣均在2008年後新建了各自的檢測中心;創收翻番,2008年綏化市局創收300萬元,到了今年就達到1000多萬。各市縣區年收入在700多萬,到現在已經達到1500多萬。過去,從市本級到各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是地道的“困難戶”,因為缺乏檢測設備,很多應該行使的關系民生的項目都無法組織有效監督。更有甚者,一些縣局連自己的辦公地點都沒有,靠租借別的單位倉庫或其他房屋辦公。在這種條件下,該檢的項目不檢,人員普遍士氣不振,得過且過不思進取的思想充斥。從2009年開始,經過三年的“跨越發展年”的大力投入以及工作制度、工作思路的改革創新,綏化市各級局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改頹勢。如今,各檢驗檢測中心高速動轉,執法檢測車直接開到生產一線,工作人員乾勁十足,工作呈現蒸蒸日上的勢頭。
今年是黑龍江省質量技術監督系統的“能力”提昇年,綏化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正在全面樹立起執法權威和政府部門的公信力,為市場的淨化和百姓的權益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