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6日訊 (記者 魏義松) 藍莓,一種可以在全球創造出75億美元貿易額的水果,一種在我省大小興安嶺地區擁有巨大野生儲量的水果。為將區位優勢轉化為資源優勢,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黑龍江作出了發展藍莓產業的重大決策部署,使得藍莓產業的發展漸入佳境。

藍莓素有“漿果之王”美譽,產品用途廣、附加值高、產業鏈條長,是一個大有可為的朝陽產業。從2002年到2011年,全世界藍莓貿易量由近9萬噸增加到22.5萬噸,總貿易額由52.05億美元增加到75億美元;藍莓產量參與國際貿易比率由41.5%提高到近80%,成為參與國際貿易活動比率最高的果品之一。預計到2015年,國內的需求就將達到8萬噸以上;到2020年,國內需求量將達到20萬噸以上,如果再考慮出口其它國家,我國藍莓需求量可達到30萬噸。同時,在旺盛的消費需求刺激下,藍莓市場價格將不斷上漲,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孫吳縣農民趙軍介紹藍莓的培育情況。東北網記者 魏義松 攝
2010年,我省制定《黑龍江省藍莓產業發展規劃(2010—2020年)》,以野生藍莓保護和開發利用為主、適宜生態區域人工栽培為輔,夯實生產基地能力建設;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產業化經營為切入點,打造加工龍頭,培育知名品牌,提高產業素質;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力度,努力實現藍莓產業生產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產品高端化、銷售國際化,並要求各地高度重視藍莓產業發展,把藍莓產業發展成內生動力強的新興產業、區域支柱產業、富民產業。《規劃》的出臺極大地的加快了我省藍莓產業的發展步伐。
經過不斷地發展,今年,我省野生藍莓撫育和管護面積達到97.7萬畝,達到《規劃》目標的81.4%,實收量已超過2.5萬噸;人工栽培面積迅速擴張,達到7.1萬畝,比2011年增長131%,提前完成了《規劃》目標;已開發出12大系列、160多個品種的產品,年加工產值達到9.3億元,多家藍莓加工龍頭企業通過了質量認證,大興安嶺、伊春等地還通過舉辦“藍莓節”等多種形式,不斷豐富藍莓文化內涵,進一步提高了知名度和影響力。大興安嶺地區、伊春市、黑河市、省森工總局、省農墾總局已初步經形成了各自藍莓產業發展的格局。

遜克農場職工進行藍莓栽植。東北網記者 魏義松 攝
成績的取得背後,是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截止目前,全省已先後投入中央專項扶持資金7000多萬元,在去年和今年連續召開全“省藍莓產業發展現場推進會”,學習、借鑒、推廣種植藍莓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我省發展藍莓產業已具備了良好的基礎和條件,經過幾年來的發展,全省藍莓產業規模不斷發展壯大,在野生藍莓資源開發利用、人工種植基地建設、產品加工、市場培育和科技研發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按照“拿出發展糧食生產的勁頭、建設蔬菜大棚的辦法、經營管理花卉的經驗來發展藍莓產業”精神,今年我省更針對性的提出在今後一段時間,針對我省藍莓發展的實際,要加強原料基地建設、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增強科技支橕能力、加強生產經營管理、搞活市場流通。發揮我省藍莓“野生、原產、寒地、黑土、有機、保健”的稀有性和獨特性,擴大黑龍江藍莓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去年,孫吳縣群山鄉的趙軍栽培了藍莓200多畝,並建育苗大棚3棟、溫室大棚4棟,每年可生產苗木40萬株,通過苗木的銷售他已初見效益。他地表示,省裡發展藍莓的政策好,政府支持的力度又這麼大,他有信心把自己的藍莓基地做成“集寶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