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1日訊 10月9日,出了《秋菜小變化折射生活習慣大變化之現象篇》,報道了隨著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大多數市民已經不再大量儲存秋菜過冬,而且相對於白菜、土豆、大蔥、蘿卜等“老四樣”秋菜,地瓜、胡蘿卜、南瓜、芥菜、小黃瓜、茄子等小品種秋菜開始逐漸吃香。
家住銀浪的李大姐看完報道就打來電話詢問:“大慶新上了這麼多大棚,種出來的菜多了,大家買秋菜的量卻少了,那些菜哪兒去了?大慶的菜多了,市場供應充足了,菜價怎麼還漲了?”
接到李大姐的電話,記者緊著跑了一天,目的就這些:看看大慶地產秋菜產量如何?沒賣出去的秋菜到底哪兒去了,為啥不能便宜點兒賣給大伙兒?沒儲夠秋菜的人家,冬天能吃到哪些青菜?
大慶地產秋菜產量如何?
市農委副主任張士民:大慶的秋菜產量年年上昇,今年預計達到3億斤;冬季蔬菜自給率也由40%提高到60%
“近幾年來,普通老百姓購買秋菜的總量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遞減。”對於秋菜市場的變化,有著多年調研經驗的市農委副主任張士民告訴記者,10年前,大慶市平均每個人每年所需的秋菜總量約為150斤,而現在,人均需求量已經不足100斤,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少存或者不存秋菜。
雖然市民個人秋菜的存儲量每年都在下降,可我市地產秋菜的產量卻在大幅提昇。張士民介紹說,為了讓市民四季餐桌品種豐富,我市大力發展棚室農業。尤其是《關於加快發展棚室經濟,推進“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決定》提出3年建設棚室30萬棟後,不到兩年時間,全市已有18萬多棟棚室拔地而起,預計今年底可達20萬棟。這已經建成的18萬棟大棚裡,近3萬棟棚室是冬季也可生產的溫室大棚。
“今年全市秋菜產量預計達到3億斤,比去年產量高出一大截。”張士民介紹,據省農委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初,我市2.4萬多棟溫室共產蔬菜4000多萬斤。這說明,黑龍江省冬季蔬菜產量裡,大慶菜能佔到一半以上。
地產秋菜的產量上去了,自給率也隨之大幅提高。據統計,10年間,我市冬季蔬菜,包括存儲秋菜,自給率已經由40%提高到了60%。
地產秋菜產量那麼高,價錢咋還沒便宜呢?
龍鳳區保田村菜農姜士龍:新建了一個100多平方米的菜窖,儲了10萬斤的白菜、蘿卜,一冬穩賺七八萬,不一定非得趕著賣秋菜。
大慶新上了這麼多大棚,種出來的菜自然多了,可大家買秋菜的量卻少了,剩下的那些菜哪兒去了?大慶的秋菜多了,市場供應充足了,為啥不能便宜點兒呢?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大慶近郊的大部分菜農會將秋菜分成兩批出售,“先頭部隊”主要保證秋菜市場的供應,“大部隊”則被儲藏在自家的菜窖中,等到冬天時再上陣。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菜農儲菜時間越長價格越高,到春節時,菜價一般是秋菜價格的幾倍多。
龍鳳區保田村菜農姜士龍告訴記者,土坑裡刨食也要有個好“刨法”。“城裡人生活水平高了,但沒有時間也沒有地方儲存秋菜,冬天多花些錢買新鮮菜也願意。”所以,他新建了一個100多平米的菜窖,把市民沒時間也沒地方儲藏的白菜、蘿卜保鮮,10萬斤窖儲秋菜,穩賺七八萬。雖然投入增加了,但實際收益也提高了。
而在林甸縣宏偉鄉,全鄉遍布著大小1335個菜窖。這些菜窖,大一些的可儲存上百萬斤秋菜,最小的也能儲存三五萬斤。
眼下,秋菜上市,菜農們全都忙著一車又一車地往菜窖裡儲存秋菜。據不完全統計,今年該鄉可向市場輸送窖儲蔬菜600萬斤。保守估計,我市今年的窖儲蔬菜總量可達5000萬斤左右。
張士民認為,秋菜存儲從以市民為主體向以菜農為主體轉變,這是菜農在市場導向下經營思路的變化,也是秋菜市場變化的一個趨勢。
“很多市民願意吃地產的土豆、白菜,主要是覺得地頭菜的口感好。”張士民說,為了減少白菜在儲藏過程中出現的營養損失,我市的窖儲環境也在不斷改善,經過一個冬天集中窖儲的蔬菜,其本身的水分、營養損失極小,保鮮效果可達到90%以上,基本和地頭菜的口感差不多。
至於價格方面,我市目前的秋菜供應體制一切按市場需求而定。而且政府對秋菜上市實行的是購銷渠道放開、價格放開、淨菜上市、優質優價的原則,按照市場調解進行價格管理。也就是說,秋菜的定價,是經營者自行定的。我市的菜農也會對每一年地產菜產量、成本、外來菜價格等多種因素進行比對,然後形成最終的出售價格。
沒儲夠秋菜的人家,冬天能吃到哪些青菜?
大同區棚室大戶李江:我這可是超級椒,一年能連續產8個月,十冬臘月照樣結果子
成串的特色“葡萄柿子”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就蔬菜品種數量來說,一年四季中,大慶的菜市場變化不太大。菠菜、韭菜、大頭菜、空心菜等原來只有夏天纔能吃到的葉類蔬菜,在冬天的大棚裡一樣綠油油的。
市農委副主任張士民說:“現在市民的菜籃子豐富得很,除了那些傳統秋菜外,咱大慶還不斷引進新品種,發展新技術。不光是葉菜類,大慶人普遍愛吃的豆角、西紅柿、茄子,還有太空椒、水果黃瓜、櫻桃番茄等一些特色的蔬菜,不管冬夏在大慶農民的大棚裡都能找到,不分季節供應市民餐桌。”
“我這可是超級椒,一年能連續產8個月,十冬臘月照樣結果子。”大同區農民李江是遠近聞名的棚室種植大戶,他家的大棚裡,紅柿子、紫茄子、翠綠的大辣椒樣樣都產,多達20多個品種。
此外,南北蔬菜大流通也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繁榮了大慶冬季蔬菜市場,南方甚至是國外很多蔬菜也在“第一時間”進入大慶市場,保證了大慶蔬菜市場一年四季種類齊全。
充足的蔬菜供應,保證大慶市民不存秋菜照樣過冬,這從根本上動搖了秋菜在冬季餐桌上的地位。
在龍鳳區商貿城賣菜多年的老王這樣概括大慶的蔬菜市場:“現在一年四季啥吃不著啊,別說黃瓜柿子了,就是下雪天想吃蘸醬菜,那也不是啥難事啊。”
買秋菜的人少了,菜農進城賣菜還享受特權嗎?
市農委副主任張士民:短期內居民儲存秋菜的習俗不會消失,並且秋菜的購買量將逐步趨於穩定,政府對秋菜產銷仍會開通綠色通道
雖然居民秋菜購買量正在減少,但政府對秋菜產銷供應工作的重視絲毫沒有降低。根據市農委農業專家分析,目前我市秋菜購買主體是老年人、餐飲企業和中低收入者,短期內居民儲存秋菜的習俗不會消失,並且秋菜的購買量將逐步趨於穩定。
對走進市場經濟的大慶菜農來說,政府的多項服務和支持力度會只增不減。全市各縣區、鄉鎮、村屯先後成立多個蔬菜協會,在大幅提高秋菜質量的同時,也讓菜農抱團闖市場。同時在基地建設、秋菜進城等方面大力給予扶持,給秋菜產銷“開綠燈”,方便市民和社會團體購儲秋菜。
秋菜進城期間,為給菜農們提供一個暢通無阻的交通環境,我市從10月1日起至11月底開通“綠色通道”。同時規定,此期間內任何單位、部門和工作人員不得隨意上路攔截、扣留農民拉運自產秋糧、秋菜的車輛;不得對進城自銷自產秋糧、秋菜的農民亂收費、亂罰款;不得以任何借口對農民進行刁難、勒卡。
市城管委也連續多年在市區內設置免費秋菜市場,引導農民到指定銷售點銷售。市城管委綜合執法支隊四大隊隊長王洪波表示,設立臨時秋菜市場不但解決了百姓的買菜難題,也保障了菜農的利益,因菜農佔道賣菜引發交通擁堵的現象也會有所緩解。
“農民進城賣秋菜就是方便百姓,如果菜農出現自產蔬菜滯銷情況,我們會積極幫助尋找買家。”市工商局工作人員認為,服務菜農就是方便市民,菜農的種植熱情不被打擊,城裡的居民纔會吃到更可口的秋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