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援疆系列報道九:為援疆留下一份見證——哈爾濱市援建青河縣自綜合培訓中心采訪手記
東北網10月15日訊(記者 王蕊)9月20日,走進新建的青河縣綜合培訓中心大樓,哈爾濱市第二建築公司的電工們正在進行最後的安裝,粉刷工正在對內牆作最後一遍粉刷。“現在,社區的清潔工人正在進行全面清潔,25號之後,就可以為這個哈爾濱援助青河的地標性建築驗收剪彩了。”哈爾濱市發改委援建處處長,現任青河縣委常委、政府副縣長張永雙感慨的介紹著。
哈爾濱市的自選項目——青河縣綜合培訓中心。東北網記者 王蕊 攝
“交支票”工程變“交鑰匙"工程
4月10日奠基。9月25日竣工。工程歷時168天。一座建築面積6731.1平方米的五層大樓拔地而起。200多名援疆志願者在青河縣創造了四個之最——開工最早、進度最快、管理最規范、組織協調最科學,在青河歷史上留下了絕無僅有的奇跡。
2011年,黑龍江援疆工作正式推開。當得知大部分青河高、中專畢業生沒有一技之長,而青河縣綜合培訓中心的辦公和培訓場地只有1000多平方米,難以滿足綜合培訓的需要,哈爾濱援疆項目指揮部決定為該縣大中專畢業生和剩餘勞動力建一座綜合性勞動技能培訓場地,這一項目被設定為黑龍江省在援疆規定動作之外的哈爾濱市自選動作。
由於青河縣是高寒地帶,施工期短,進料運距長,而哈爾濱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求是“當年開工,當年完成”,就這樣,本來確定的“交支票工程”變成了難度更大的“交鑰匙工程”。2012年4月10日,青河正是乍暖還寒的時節,大地剛開始解凍復蘇,新綜合培訓中心的項目工程正式奠基了,12日開槽動工,開啟了青河有建築史以來最早開工的新紀元。
開弓沒有回頭箭。原本以為只要開工就可以按部就班做的事,真正實施起來,卻也問題不斷。工程人員首先面臨的就是兩地的地質差異,黑龍江本土的工程只需要達到6級抗震標准就可以了,而青河縣座落在地震斷裂帶上,地震烈度為8度區,所有建築都要求達到八級以上的抗震指標。但是哈爾濱市二建公司從項目經理到普通工人都沒有一句怨言,“這是援疆志願行動的標杆工程,既然被委以重任,再苦再難也要咬牙挺住啊!”
這幾天,青河縣綜合培訓中心副主任李新每天都到新樓裡,他激動地告訴記者,這個新樓可以同步開班對400人進行培訓,可以保證200人的住宿和吃飯。“一樓和二樓都是技能培訓場地,諸如電焊、烹調、維修、刺繡、電腦技能等培訓課就可以開班了。有了這個場地,以後青河縣的孩子再也不用花大錢到外地去參加那些培訓了。”
無意高尚卻蕩氣回腸的援疆情
在168天的工期內,上到領導,下到每一個基層工作人員,都孜孜不倦地為這個項目傾注了所有的精力。項目經理陳喜龍已是60歲的年紀了,應該在完成今年的工程任務之後就可以光榮退休了。在公司選人時,由於離家遠、任務急,大部分人都不願意來,可他卻第一個舉手報了名。
在他隨公司來疆之前,就曾經因腦梗做過手術,他的妻子對他選擇來疆做工程更是十分擔懮,一再埋怨他,生怕去那麼遠的地方工作,身體會不適應。可是陳喜龍卻說:“我是黨員,我要站好最後一班崗,為我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他沒有猶豫就義無反顧地和前期人員驅車5000多公裡來到青河,在工地他既是現場技術總負責人,又是工藝、材料供應、質量控制負責人及現場施工疑難問題解決人員,每天忙得團團轉。
58歲的不鏽鋼項目負責人王希昌來疆之前,女兒王敏就已患上了癌癥,他這輩子掙的錢全給女兒治病了,他知道唯一的女兒早晚有一天會離開他,可是沒想到他纔到青河3天,就傳來了女兒去世的噩耗。此時的他每天都要核算進出料單,分配工作,他知道自己一走,這個項目就要耽誤整個工程時間,他強忍悲痛將消息隱瞞了下來,只在電話裡叮囑老伴把女兒暫時封凍在殯儀館冰櫃裡等他回去再處理。
白天忙得腳不沾地還好說,晚上一躺下來,女兒從小到大的成長經歷就在眼前浮動著,一幕一幕總也不肯停止,想到膝下承歡的女兒連自己最後一面也沒見著就陰陽兩隔了,這個東北漢子淚流滿面,他怕自己忍不住發出悲聲影響其他工友休息,不得不用被子緊緊地捂住嘴,一個人默默承受著悲傷的淚水,白天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
就這樣,9天後,他手上的活終於搶先完成,工友們發現王師傅是瘦得最厲害的一個。他女兒去世的消息也被縣領導知道了,青河縣委書記譚衛平被他強忍喪女之痛為青河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動得落淚。一個普通的工人,能夠在這種時候,捨小家顧大局,強忍悲痛忘我工作,需要怎樣的精神境界纔能做到啊,同樣身為父親的譚書記流著淚為哈爾濱二建公司發去了唁電,並親自送走了這名可敬的技術工人。
把龍江精神寫在青河大地上
電器工長侯英東十分清瘦,眼睛上有明顯的黑眼圈,從來到青河那天起,他與手下的3名電工就沒有休息過一天,就連感冒了也帶病上陣。以前在哈爾濱時,像這樣的工程至少需要7、8個電工纔能乾下來,在這個工程中,他們4人不僅要負責弱電、還要負責強電、消防電、網絡、有線電視、電話的綜合布線,從臨時用電到施工和生活用電,哪一項都離不開他們。在打樓板時,要下的管子太多,常常是一不小心就乾到天亮了。由於總是用右手乾活,而且得不到休息,侯英東右手肘的肌肉過度勞累,一直疼痛不至,現在是放到哪兒都痛,有時那種酸痛更是讓他眼淚直流。他真想停下來休息,可是為了趕工程進度,他咬牙一直堅持到現在。
由於他乾得是危險性大的工種,家人還聽說青河縣是地震多發地帶,令他66歲的老母親十分擔心,而他卻總是給媽媽匯報一切平安的消息。可是5月初時,有好一陣子侯英東都沒接到媽媽的電話,正在擔心的他忽然接到了弟弟打來的電話,當聽到弟弟說媽媽腦梗住院現在已經好了時,候英東呆了半晌,突然號啕大哭出來,他怕自己這次來疆之旅,變成不孝之行。
因為壓力太大,他總是睡眠不好,明明感覺瞌睡得不行,可是躺在床上卻怎麼也睡不著,一加班睡得就更少,半年下來,每個電工都瘦下去一大圈。侯英東說,組裡有2位年紀都快50歲的電工更加辛苦,有一個月,他們每天都要在4米多高的舉架上爬上爬下,這不光是體力的透支更是一種對意志的考驗,但是他們4人卻一直在咬牙堅持著。他們和其他工人一樣,聽說縣城有一座可以俯矙全城的青龍山和美麗的青龍湖,可是直到今天,他們卻一直也沒有時間去距離工地不足1.5公裡青龍湖看看。
60歲的趙啟祥工長管著來料登記、材料擺放、設備安裝、機械分配、人員安排、安全員、質檢員、放線員的統一調度等事宜,他管的事雜、活細,以至於把吃飯的時間擠得都快沒了。記者在采訪中見到,別的工友都是12點鍾吃飯,趙啟祥卻是到下午13點半了還在監督卸料,他說,這個活可管可不管,但是一旦不管,磕著碰著哪了,又會影響施工進度。
在他這兒,你能聽到最多的話就是一切以工程進度和人員安全為上。無論是挖方、還是砌築、綁筋、打灰、支模,他都親自到位,他說綜合培訓中心是給人學習的地方,天天要住人呢,首先不能偷工減料,其次工人作業要注意安全,他在現場可以隨時提醒著那些臨邊作業的人員、嫌熱不戴安全帽的人員、衣服扣子沒系的人員,一定要讓他們按照文明工地的標准改正過來纔罷休。
項目經理要求每位工人“吃3睡5乾16”,可是每個星期總有那麼2、3天,趙啟祥一天只能睡2、3個小時的覺,就這樣他還認為沒啥事。“我都習慣了,都這把歲數了,像這樣的工程,也乾不了幾個了,就當一個樂事在乾。自己職責所在,也沒啥可表功的。”趙啟祥笑呵呵地說道。
哈爾濱志願援疆隊伍如約把一座地標性建築留在了青河縣,他們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座建築,更是留下了一個永久的援疆歷史見證,它如實記載了龍江人的精神與援疆大愛:那種挑戰中的執著,重壓下的堅持,艱苦中的自信,以及鍥而不捨的進取精神,無私奉獻的援疆情懷……它將激勵著一批批援疆乾部,用行動在青河大地上創造出更多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