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走基層 看發展]80後青春之歌:大學生采煤100萬噸
2012-10-17 22:09:25 來源:東北網  作者:趙佳紅 毛宇澍 隋洪波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17日訊 (趙佳紅 毛宇澍 記者隋洪波) 七臺河新鐵礦80後大學生,在煤海深處摸爬滾打,譜寫最美的青春之歌,塑造當代礦工新形象。近日,記者深入新鐵礦五采區綜采隊300米深的礦井,和80後大學生一起親身感受礦井生產環境。

大傾角綜采工作面。李長發 攝

  “這是最近的工作面,最遠的得將近三千米。”綜采隊副隊長付國新說。在新鐵礦三采區的井下,巷道彎曲交錯,路面崎嶇不平,排風機刺耳的噪音和黑暗壓抑的環境,讓人頓感無助,沒走多遠已經是大汗淋漓。

部分礦工合影。李長發 攝

  據介紹,井下作業采取四六制作業,每天工作6—8小時。在早上6點50分,下午3點30分,半夜11點,他們到井區,換工作服下井,需要走半小時到1小時到達工作面。

大學生馬君在井下工作。李長發 攝

  沿著巷道,走了四十多分鍾,工作面出現在眼前。付國新安排完工作後,開始熟練地和工友們一起檢修設備。

  新鐵礦地質條件復雜,大傾角多,使用傳統技術開采,資源浪費嚴重,工人安全無法保證。為此,新鐵煤礦大膽嘗試運用綜合機械化采煤,把付國新等幾名新畢業的大學生分配到綜采隊。從設備安裝、到調試生產,他們全程參與,理論與實踐融匯貫通,在綜采工作面上迅速得到錘煉,由一名煤礦新人成長為業務熟練的老兵。


 

  大學生劉淑新在工作中,負責設備安裝檢修。根據煤層走向、坡度、落差提出多個合理化建議,克服了多種難題,進行了多項技術創新。劉淑新說,“盡我們的最大努力把我們在學校學的知識和生產實踐結合,讓這套設備發揮出最佳的性能,發揮最大的作用,達到高產高效。”

井下工作。李長發 攝

  作為80後的大學畢業生,在這裡吃了從沒吃過的苦,挨了從沒挨過的累,但艱苦的環境更磨練了他們堅強的意志,這些經歷已經成為他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和美好的回憶。

  大學生李鵬程說:”井下工作是一個成長的體驗。既然選擇這個行業,就一定把它乾好,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馬君和他妻子的合影。趙佳紅 攝

     經過四年努力工作,新鐵煤礦大傾角綜采,擁有自主技術創新25項,已經成為享譽全國的大傾角綜采基地。28歲的馬君,1.65米的個頭,說起話來慢條斯理,有條不紊。少了初來礦山時的稚嫩,多了一份成熟、穩重。被領導和工友們親切地稱為“大傾角綜采的小專家”。作為全國煤炭工業百名優秀青年礦工,龍煤集團七臺河分公司新鐵煤礦五采區綜采一隊隊長,談到井下工作的感想,馬君說:“用心工作,用心做人。”

  據了解,新鐵礦五采區綜采隊這個以80後大學生為主的隊伍,從2008年8月組建到現在,他們利用科研技術,帶領礦工,安全生產1500天,采煤100多萬噸。

  據介紹,2007年以來,新鐵礦先後有15名大學生礦工走上科級領導崗位,成為企業未來發展的新生力量。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