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再給糧食增產加把力——『北大倉』種糧大戶的企盼
2012-10-18 09:48:51 來源:新華網  作者:管建濤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新華網哈爾濱10月17日電 :再給糧食增產加把力——“北大倉”種糧大戶的企盼

  新華社記者 管建濤

  正值秋收,“北大倉”黑龍江省的種糧大戶正在收獲今年的新糧。連續多年的惠農政策讓這些種糧大戶感受到了種地致富的甜頭。對於即將召開的十八大,他們盼望農業技術推廣面積再大些,農機補貼指標更多些,再給糧食增產加一把力。

  黑龍江墾區八五六農場種植戶徐志通是當地的科技示范戶,有什麼新技術總愛先試試。今年他種了700畝水稻,其中200畝采用了缽體擺栽技術,畝產可達到650公斤,而常規方式種的水稻畝產只有550公斤。

  這種技術並不難。大棚育秧時,提前幾天把種子播在缽體盤中,通過提高積溫使秧苗根系粗壯、分?多,栽到地裡返青快,還增加5-7天的生育期,增產10%以上。

  “這幾年農業技術越來越多,糧食增產效果也很明顯。就拿我這200畝水稻來說,一年就能多收獲1.5萬公斤水稻。”徐志通說,一些農民文化水平相對較低,他們擔心用不好新技術反倒減產,所以即便是一些增糧的好技術,推廣面積也有限。

  “要經常培訓農民,特別是傳授應用這些先進技術的方法,幫助他們增產增收。”徐志通說,種糧大戶地多,方便應用先進技術,也是周圍農民學習和效仿的榜樣,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由於徐志通種地技術高,周圍很多農戶都向他取經。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業科技,農技推廣力度不斷加大。十八大就要召開了,徐志通希望以後有更多、更先進的農業技術可以應用,也能帶動更多的農民增產增收。

  徐志通有個願望,希望自己種的水稻有一天畝產能達到1000公斤,種出噸糧田,當個“種糧大王”。

  王可榮是慶安縣致富鄉興隆村的種地能手,他家糧食畝產要比周圍農戶多出近100公斤。說起原因,他並不覺得自己有本事,“除了農業技術外,就是應用大型農機具,種地標准高了,產量也跟著增加。”王可榮說。

  今年王可榮種了150畝水稻,畝產有望達到700公斤。“磨刀不誤砍柴工。要想種好地,必須有好的工具,大型農業機械必不可少。”王可榮說,前些年種地時用小四輪,秋整地深度也就十幾厘米,人工插秧的精准度也不高,屬於“傳統農業”。

  現在小四輪都淘汰了,農民多用四五十馬力以上的大型農機。但如果自己家沒有機械,較高的機械使用費也是很大一筆支出。王可榮說,去年收割一公頃水稻的費用是1200元,今年漲到1500元。如果是收倒伏的水稻,每公頃得2500元。“一公頃水稻本來也掙不了幾千元,如果扣除機械費,收益就會大大降低。”

  為減少開支,不少種糧大戶都購買了幾十馬力、上百馬力的大農機。但動輒七八萬元甚至十幾萬元的購機款也成為他們的新負擔。

  讓王可榮高興的是,有了農機補貼就能少出30%的費用。但想買農機的農民多,農機指標有限,經常是“僧多粥少”。他盼望中央增加農機補貼指標,讓更多的農民享受到優惠。

  大農機價高,即便補貼之後,仍需要支付大筆費用。“要是農機補貼標准能從30%提高到50%,那就更好了。”王可榮已經享受了很多惠農政策,他希望這些惠農政策來得“再猛烈”些,再給糧食增產加一把力。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