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話
今天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在這個擁有敬老、登高、品賞諸多民俗的節日裡,我們呼吁“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社會環境,能夠再前進、再“登高”。
黑龍江日報10月27日訊 目前,我國人口比例正處於老齡化階段。在我省,60歲以上人口為524萬,隨著人口高齡化、高齡老人喪偶率上昇、生活不能自理人數增加,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成為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記者發現,由於子女贍養糾紛、養老護工不足、養老院供求關系緊張等原因,一些本該頤養天年的老人,卻徘徊在幸福的“邊緣”。
不盡贍養義務
父告子案件逐年遞增
盡管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子女的負擔,但老年人贍養案件仍時有發生。
哈市年過七旬的趙志成老人有二子一女,由於老伴去世前患有腦血栓,癱瘓在床8年,為了給老伴治病,趙志成不僅將房子賣掉還欠了一身債。
2009年趙志成病重住院,花掉了近3萬元醫藥費。如今,醫藥費、房租費等開銷已經遠遠超出了他本人的承受能力。為此,他多次要求子女提供生活費、醫藥費及租房費用,但遭到子女的拒絕,他遂將子女訴至哈爾濱市中級人民法院,要求其履行贍養義務。
像趙老漢這樣,因為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而訴至法庭的案件並不在少數。記者從省高院了解到,近年來,贍養糾紛案件呈逐漸上昇趨勢。截至今年9月末,我省涉及贍養糾紛的案件已超過800件。
黑龍江義勝律師事務所姚律師介紹說,贍養糾紛案件增多,一方面由於老年人的子女已經組建家庭,往往更重視自己子女的教育和成長,忽視了對老年人的關心和照顧。另一方面,“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正在被逐漸淡化,很多子女對於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從自身角度查找原因,而是互相推諉,極易引發贍養糾紛。加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老年人經濟能力不強、體弱多病,致使老年人的贍養問題難以化解。
“4-2-1”家庭
急需護工卻找不到
由於30年間我國普遍實行的是一對夫妻只生育一個孩子的政策,形成大量的“4-2-1”結構的家庭,一對夫婦除了撫養一個孩子外,還將供養四個以上的老人,這使養老護工行業持續火爆。但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養老護工的供應卻呈現出“貧血”的現狀,仍面臨很大缺口。
“找了兩個月沒找到一個合適的護工,都是乾幾天就不乾了,沒辦法,我只好請假在家照顧老人。”哈市李女士為了找人照顧年邁癱瘓的父親跑了多家家政公司,最後無果。
記者走訪哈市多家家政公司發現,護工短缺幾乎成為常態。“目前養老護工存在很大缺口,從事護工行業的人極為缺乏,現在差不多一個護工對應7個老人,少則等待半個月,多則幾個月纔能找到一個合適的。”哈市青年家政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該負責人表示,造成養老護工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護工的薪酬相對較低,而工作強度卻很大,導致從事該行業的人員不足。以照顧不能自理老人的住家護工為例,護工一個月的薪資水平最低為1500元,這個標准很難滿足護工的心理預期。另一方面,目前哈市大部分養老護工都來自於農村,還有一部分為城裡的下崗職工,年紀多在四五十歲左右,這些人的隨意性、流動性較大,遇到條件更好的工作就會放棄護工職業。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老乾部病房的王醫生說:“我們醫院並不為患者提供護工服務,大部分都是病人家屬在家政公司僱傭的,這些護工幾乎都沒有經過專業培訓,懂得醫療知識的極少。不少患者家屬反映,他們護理的並不專業。”王醫生表示,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今後對養老護工的需求量將會更大,同時對護工專業技能的要求也會更高,病人和家屬都期待能有更多素質過硬的護工隊伍。
公立養老院一床難求
家庭式養老院良莠不齊
“我平時上班很忙,還得接送孩子,真是無力分身照顧老人,想給老人找一個安全放心的養老院入住。”哈市的劉大姐本想為父親找家公立養老院,在諮詢後她卻發現,想入住這樣的養老院不但需要排隊等床位,並且遙遙無期。無奈之下,劉大姐只能放棄入住公立養老院的想法,轉而尋找私立養老院,最後劉大姐選擇了一家離家較近的“家庭式”養老院。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隨著公立養老院床位呈緊俏態勢,一些私人開設的“家庭式”養老院正悄然興起。這些養老院普遍規模不大,床位不多,但與多數公立養老院設置在郊區等較偏僻地區不同,這些養老院多數開設在小區內,由於地理位置優越,頗受青睞。
記者在哈市道外區一家養老院發現,普通的“三室一廳”住宅,搖身一變就成了一家小型老年公寓,屋內設置的6張床位都已住滿。前來探望父親的朱先生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這家養老院,他最看中的就是離家不到500米的距離。“家在附近,老人有事我隨時都能照應,並且這裡每個月的費用還不高。”
雖然眾多小型養老院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公立養老院供求緊張的局面,但業內人士表示,這些小型私立養老院大多以盈利為目的,部分養老院條件簡陋,配套設施不達標,在食品安全、消防設施等方面缺乏一定的監管,存在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