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走基層 看發展]黑土地農民的兒子劉宏彥 唱響最炫『克山』風
2012-10-25 14:09:30 來源:東北網  作者:侯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5日訊 (記者 侯巍) “我是克山人民的兒子,我深深地熱愛著家鄉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個人,我將用我畢生的精力,努力把我的家鄉打造成一個團結、和諧、共贏的社會而貢獻力量。”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克山,他是帶領農民致富的領頭雁,更是百姓心中的貼心人。他就是劉宏彥,一個土生土長在克山的黑土地農民的兒子。

劉宏彥。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在克山,提起劉宏彥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帶動家鄉人民富了起來。成立合作社,社員每年依靠種地收入百萬元的不在少數;創辦了多家民營企業,已成為集化肥、種子供應和大豆收購、儲存、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產業化龍頭企業;安排就業人員2500人;成立助學基金會,400名學生收益……

昆豐集團儲糧倉。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來到了克山縣,沒有見到劉宏彥,卻先見到了劉宏彥的朋友高長明。高長明是做煤炭生意的,他對記者說:“你不知道,老百姓種地多難啊,沒有資金,種子化肥的錢都得借,民間借債利息有時高達2,3分,沒等賺錢呢先是欠了一屁股債。秋後年景好的時候能多賣點錢,那也是年吃年用;有的人家年初高額借債,遇年景不好,根本還不上錢,陷入惡性循環了,根本種不起地,想致富那是太難了。”高長明說,當我聽說,劉宏彥不僅先為百姓墊款種地,不收取利息,還為農民買保險,秋後結算的時候還款,特別激動,當時就拍著桌子打算學習這種模式,發展自己的企業。


  以豆為媒將加工企業搬到克山

  齊齊哈爾市克山縣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是國家重點大豆基地縣、國家重點馬鈴薯基地縣。全縣面積3320平方公裡,有耕地面積302萬畝,人口50萬,其中農業人口38萬。

  16、17日,記者先後走進了克山昆豐農業生產資料有限公司、四川徽記食品有限公司,昆豐農業合作社。領略農民企業家劉宏彥從一個農民走向企業家的堅實過程。

  罐裝豆油。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在克山昆豐農業生產資料有限公司油脂廠,記者看到,廠區乾淨整潔,上下兩層的浸油設備整齊排列,整個車間見不到幾個工人,總經理莊先生向記者介紹:“我們日常食用的豆油都是來自這個侵油車間,這裡采用的自動化生產,用不了幾個工人。”該侵油廠2007年建立,目前已形成日加工能力達1200噸的現代油脂生產線。

徽記生產車間外電子監控屏。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切豆乾的女工。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四川徽記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產大豆休閑食品深加工生產企業,年需大豆原料10萬噸。為對外積極開展合作共贏,不斷延伸大豆精深加工產業鏈條。劉宏彥憑著常年為其提供優質大豆做原料的合作信譽,說服四川徽記在克山縣建廠。徽記食品公司的建立,每年節約運費3700萬元,帶動當地人員就業1500餘人。記者在徽記食品有限公司豆乾加工車間看到,有幾十位工作人員分別進行著烘乾,切片等工作,正在切段的工作人員李大姐向記者介紹,公司實行績效工資制,工作主要是將豆乾切成小段。每天工資在70、80元左右,一個月能賺二千多塊錢。據了解,該食品公司已經滿負荷生產,年銷售收入達6億元,實現利稅4500萬元。  


  農業合作社造就農村百萬富翁

  看過了豆油的生產過程,17日,記者來到了昆豐農業合作社。雪後克山縣分外整潔,大院裡幾名村民在清理積雪,幾臺大農機停靠在院內,閑適而安靜。克山縣雙河鄉護心村玉米種植大戶孟德利告訴記者。“以前我們是有想法,不敢承包,不敢多種,那時候是靠天吃飯,遇上年景不好只能認賠。有了合作社之後,我們敢種植了,春播時合作社提供優質種子、化肥,在種植過程中又提供技術指導,關鍵是在秋收時大機械的幫助讓糧食顆粒歸倉。我們現在是種的放心,收獲時更不用擔心了。”今年自己還有一些玉米沒收完,盡管下了雪也問題不大。等地裡乾後大型機械就能開進去,直接拖成玉米粒,送公司進行倉儲,自己想哪天賣都可以。目前看來,這一萬畝玉米豐收在望。

  昆豐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采訪中孟德利為能加入合作社很是驕傲,孟德利指著靠近二層樓旁邊的大機械說,“那個機器特別好用,噴藥幾千畝地一上午就完成了。”現在人力省了,自己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成天長在地裡。孟德利告訴記者,雖然種了一萬畝地但一年也下不了幾回地,以前鞋都得穿壞幾雙,現在腳上都不咋粘泥,全部由合作社代管代收,根本不用操心。“現在每畝地至少能增收80元,一萬畝地那可就是80萬呢。”

  種植大戶孟德利接受記者采訪。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雖然自己的玉米沒有完全收回來,但孟德利並不急,他向記者介紹本村大豆種植大戶劉文昌。劉文昌種植的3600畝大豆已經豐收,目前儲在合作社裡,等行情好時就出手。劉文昌告訴記者,從加入合作社之後,有技術做指導,一畝地能提高30%的產量,每畝地能增收150元,自己實實在在得到了實惠,明年還將繼續增加種植面積。種地有了保險,農民再也不擔心理賠難,大豆收獲後儲存在合作社裡不用擔心水份流失,想哪天賣自己說了算。農民的瓶頸問題得到了解決,農民們是打心眼裡感謝劉宏彥。特別是合作社出臺的每種植十畝地給2斤豆油做鼓勵,我們吃上我們自己種出的大豆榨的油,覺得特別香。據了解,2010年,昆豐公司投資3500萬新建10萬噸大豆儲存倉容,使大豆倉容由最初的5萬噸擴大到20萬噸。

  農戶豐收的玉米。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像孟德利,劉文昌這樣的種植大戶在克山縣不在少數。據了解,昆豐農業合作社成立三年來,在全縣15個鄉(鎮),122個行政村,666個自然屯建立了密集的網絡,入社社員達到6.5萬戶,佔全縣農業總數的83.7%,入社耕地面積達230萬畝,佔全縣總耕地面積的78.9%。合作社三級管人員達到800人,擁有大豆專用運輸車50臺,開展合作社業務工作專用車10輛。專業合作社的創辦,一方面減少了流通環節,讓農民購買的農資直接與廠家對接,另一方面減少收購環節,讓農民的產品直接與加工企業對接,避免了農民上當受騙,降低了農民生產、銷售成本,間接增加了農民收入。

  據悉,合作社每畝地能增產30-50斤,全社230畝土地每年多產糧食5萬噸,為全縣農業產值增收達2億元。


  黑土地農民的兒子

  大豆專業合作社開展的如火如荼,但劉宏彥就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16日,劉宏彥在接受東北網專訪時說,“現在我們的大豆合作社比較單一,以後我們要建聯合社,共同發展。同時引導農民市場化種植。將建立大豆、玉米、土豆交易市場,加快城市化進程。未來的克山縣有優勢,有潛力實現“四化”,即工業現代化,產業鏈條化,農業機械化,農民生活小康化。

  在采訪的過程中,記者了解到,克山縣地處黑龍江省西北部,冬季寒冷乾燥,取暖期長達6個月,由於縣城供暖系統老化,鍋爐落後,冬季取暖效果不好,百姓挨凍。2008年以後縣政府是將供暖承包出去,非但沒有解決反而更加嚴重。2010年入冬,劉宏彥主動請纓,接下這個關系千家萬戶供熱取暖爛攤子。一次投入6000萬元對全縣5000米供熱管道進行更新改造,本著先供熱後收費的原則開爐供暖。為縣裡解決了大難題,也為百姓解決了大問題。劉宏彥說,“企業為了節省成本,不給百姓燒好煤,越不好的煤越燒不熱,每年溫度在10度左右。燒的越不好,老百姓更不願意交取暖費,越沒有錢,企業就更不好好燒,最後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受苦的仍舊是百姓。現在我們企業把這個問題解決了,燒的是好煤,百姓屋子變暖和了,但是企業虧損了。但我想我們可以在別的地方賺錢,讓百姓過上舒心的日子,也是我們企業的目標。”

  劉宏彥,一個地地道道的克山人。1993年20歲的他從北安農校畢業,他懷揣著夢想回到了農村。克山縣是農業大縣,也是全國大豆主產區,全縣有300萬畝耕地90%以上種植大豆。劉宏彥正是看准這一優勢在克山搞起大豆運銷,一度吃了不少的苦,但也賺取了第一桶金。1999年,劉宏彥在縣城開辦了一家建材商店但遭遇騙局,辛苦積攢下的10多萬元也被騙一空,但劉宏彥並沒有氣餒,回到農村後,劉宏彥購置了300畝荒地,又承包了750畝耕地開始種植大豆,可天算不如人算,連續幾年天災讓劉宏彥又賠了40多萬元。經商的被騙,種地的失利都沒讓這個年輕人氣餒,反而激發他的斗志,他下定決心搞大豆貿易,很快生意有了起色。2000年在家人的鼓勵下,劉宏彥克山縣辦起了特色農業技術服務站,主要經營化肥和農藥。他給自己定三條原則,既誠信第一,效益第二,合作為主,盈利為輔;服務為先,經營為後。正是憑借這幾點,獲取了農民的信任,穩穩的站住了腳跟。農民無錢買農藥,他就賒付,無車拉貨,他就自掏腰包僱車幫送回家中。漸漸地,劉宏彥的名聲越來越大,農民們認可他,信任他。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的特色服務站成為全縣最大的化肥農藥經銷公司。2003年,他組建了由糧食加工、糧油貿易和糧食物流於一體的民營企業——香福油脂公司。2007年他又組建了慶豐集團克山昆豐農業生產資料有限公司。目前克山昆豐公司已成為克山縣集化肥、種子供應和大豆收購、儲存、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產業化龍頭企業,資產總額達3.8億元,佔地面積達9.5萬平方米,年加工大豆能力30萬噸,創稅1000萬元以上,成為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和中國農資流通市縣銷售百強企業。

  做大做強後的劉宏彥並沒有滿足,而是將目光投向了更遠。2009年昆豐公益基金會成立,累計為貧困生捐款180萬元,受益學生達1304人。2010年他捐資200餘萬元,鋪修了縣宏偉水庫周圍的水泥路面2.5公裡。2011年,昆豐公司向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捐款80萬元,重點幫助社會0-6歲有重大疾病兒童和失學貧困兒童。

  “我是克山人民的兒子,我深深地熱愛著我家鄉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個人,我將用我畢生的精力,努力把我的家鄉打造成一個團結、和諧、共贏的社會而貢獻力量。”這是劉宏彥的誓言,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期待這只鴻雁飛得更高更遠。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