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市學者和市民為交通建設建言:莫讓環島『添堵』
2012-10-29 11:14:52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萬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9日訊 哈爾濱的城市發展進程中,環島交通曾經發揮過不小的作用。然而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車輛的不斷增加,環島交通、特別是一些高架橋下的環島引發的交通擁堵問題也顯露出來。最近,幾位關心哈爾濱市發展的國內交通方面的學者及市民致電哈爾濱日報,表達了對哈爾濱市環島交通的看法及建議。哈市交警部門也表示,市內個別環島存在障礙物遮擋等阻礙交通的問題,建議有關部門采取措施予以改善。

  圖為:晚高峰時間和平路-和興路環島出現擁堵。記者 劉陽洋 攝

   環島成交通高峰堵點

  根據學者和市民的反映,記者對哈爾濱市部分環島交通情況進行了采訪。在紅旗大街-公濱路環島看到,此處有四個方向來車,車流量較大。據不完全統計,該環島高峰時段車流量已經逼近9000輛/小時,平峰時段車流量也經常超過7000輛/小時。據在此執勤的交警宋警官介紹,由於高峰期間這裡車流量大,有車輛爭道搶行,經常會發生擁堵。

  在和興路-和平路環島、公濱路-中山路環島等地記者都看到存在高峰期間車輛擁堵現象。其中,高架橋下的環島擁堵問題較為突出。由於橋柱等地面構築物佔據環島行車道或分流路口,造成環島內車速降低,車行緩慢,加劇了高峰期間環島區域的擁堵。

  記者在高架橋下的紅旗大街-公濱路環島看到,該環島路面上的三個高杆照明燈底部都有直徑約1米的臺基,佔用了本來就不十分寬敞的環島路面,致使進入環島的車輛必須減速避讓纔能通行。

   每小時超3000輛環島即擁堵

  據學者介紹,環島交通是在道路交叉口中央設置中心島組織渠化交通的一種交叉通行形式,是上個世紀初歐洲流行的城市建築藝術風格,既能夠渠化交通,又能夠美化市容環境。

  哈爾濱工業大學交通學院馮樹民副教授告訴記者,環交同一般平行交通相比,減少了交叉衝突點,提高了車輛行駛的安全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交叉口的安全性;同時,進入環島的車輛可以不用信號管制,以一定速度連續通過環島,避免了一般平交口信號控制產生的周期性交通阻滯,因而提高了道路交叉口的運行效率。

  但是,環島的缺點是依靠自我調節能力,通行能力有限。由於進入環島的車輛與環形車流產生的穿插衝突點依然存在,而且受中心島、環島進口道總寬度,環行車道總寬度,進口道與下一個進口道之間的夾角等環形交叉基本因素的影響,不同的環島通行承載能力各有不同。一旦超過環島的承載通行能力,必然造成堵塞,疏導難度增大。

  學者們指出,一般情況下車流量小於3000輛/小時的時候,環島可以實現無信號燈控制下的自行調節,將道路衝突點轉化為交織點,減少交通延誤時間。但是隨著城市機動車的增長,很多處於交通要道的環島已經不適應目前城市道路交通環境的需要,高峰時間大量機動車聚集在環島交叉口,車流量超過3000輛/小時,難以快速通過,就形成堵點。這也是目前我市部分環島高峰時形成擁堵的原因。


   三項建議試解環島擁堵

  針對哈爾濱市部分環島交通衍生的交通擁堵,多位學者、市民及有關單位提出了他們的建議。

   建議一:拆除環島周邊交通障礙

  市交警隊有關人員表示,應對高架橋下的環島周邊交通障礙物進行清理、拆除。目前,針對紅旗大街-公濱路環島的三個高杆照明燈阻礙交通問題,交警部門已經實地勘查,並已向有關部門建議,取消照明燈塔座,使該環島區域交通更加暢通。

   建議二:在環島中設立信號燈

  同濟大學的學者楊錦冬認為,如果拆除環島,采取平交加信號控制的方法,其通行能力的提高程度仍然有限。她建議充分有效地利用交叉口的時空資源,在不拆除現有環島的前提下,在環島交叉路口設置信號燈,最大限度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從交通信號控制的角度解決環形交叉口交通問題。

  據交警部門介紹,目前哈爾濱市部分環島已采用了這一方式。

   建議三:拆除環島實施信號控制

  一些市民提出,在一些路口可以拆除環島,改為設置信號燈的平交路口,將可能形成交通擁阻的交通流,從時間上加以分離,實現不同流向的車流,依時間次序連續通過交叉口。

  對此,相關專家和管理部門指出,這種做法工程量大,周期長,投入資金多,牽涉城建、規劃、交警等多部門聯合行動,更有可能破壞城市的整體建築風格,不易過多采用。

   提高文明出行意識尤為重要

  專家還表示,目前哈爾濱市一些環島的設計應該是符合某些路段通行要求的,在一些車流較少的地方設置環島,仍能起到既渠化交通又美化城市的功用。但是,由於一些駕駛員的不規范駕駛等原因,卻造成環島通行能力嚴重降低。

  他們指出,拆除環島並非治本之道,除了改造環島,還要要強化交通法規的宣傳教育,增強所有交通參與者的交通安全意識,倡導文明行車、文明行路,促進交通和諧。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