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走基層 看發展]巾幗創業先鋒李洪娟:聞雞起舞富鄉鄰
2012-11-01 05:42:49 來源:東北網  作者:王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1日訊 (記者 王蕊) 一個普通的農家婦女,用朴實、堅毅、執著和智慧,譜寫了女人與養殖、真情與無私、赤誠與奉獻的動人詩篇;一個平凡的農民黨員,成為延壽農村黨員隊伍領富帶富的先進典范,“站好八個先鋒崗”群體中一面鮮紅招展的旗幟;她就是延壽縣安山鄉金平村優秀農民黨員、巾幗創業先鋒李洪娟。

李洪娟(右)深入養殖戶進行現場技術指導。資料圖

  2010年,延壽縣圍繞實施“強縣”戰略,組織開展了“新農村建設先鋒崗”活動,積極發揮農村黨員的帶頭作用,為農村黨員乾事創業搭建舞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養雞專業戶,李洪娟首選申報“巾幗創業先鋒崗”,2年來,她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帶領村民們積極發展肉雞養殖,使養殖戶的經濟收入逐年提高,成為當地百姓的“貼心人”。

  與雞共舞的日子

  “賠上青春也要把養殖事業進行到底”、“縱然犧牲親情也不輕言放棄”、“拼著命也要帶領村民致富”、“即使搭上養老錢也不改初衷”……這是李洪娟的養殖四部曲,生動勾畫了她的創業歷程。

  今年35歲的李洪娟,是位土生土長的農村婦女,在她心中,一早就立志要做個拼搏進取、乾事創業的人,用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令她對養殖業產生濃厚興趣,要從十年前的一次科普之冬培訓開始。


  經過市場考察和專家指導,李洪娟在自家附近建起了500平方米的簡易大棚,開始了“聞雞起舞”的生活。由於經驗不足,雞雛成活率低,產蛋量少,又沒有穩定的市場銷售渠道,幾年下來不但沒賺到一分錢,還欠下了不少“飢荒”。家人和親朋都勸她放棄,但李洪娟沒有氣餒、沒有退縮,反而更加堅定了把雞養成功的決心。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創業也不例外,機遇和風險是創業者遭遇的一對連體兄弟,美好的願望和創業的激情總是要經受失敗和失意的雙重考驗。為了學習先進的科學養殖技術,李洪娟先後多次到外地先進場家進行考察,還購進了電腦和養殖書籍進行自學,終於掌握了一套科學先進的養殖技術和市場營銷本領。

  2006年,李洪娟借了20多萬元,從山東煙臺以每只40多元的價格空運回5000只肉種蛋雞。為了把雞養好,李洪娟是全家總動員,愛人和孩子一起照看著養雞場。“養雞是個苦差事,每天滿腦子都是我的那些‘服務對象’,希望它們快點長大。”李洪娟說起養雞的時光,心中總是五味雜陳的。

  雛雞剛進棚時,室內的溫度要達到30度以上,為了保持室內溫度就不能通風,而5000只雞每天都要清理,室內的氣味簡直讓人受不了,這對於年輕的李洪娟更是難以承受,每次她都要硬著頭皮進去打掃,“從來沒有吃過這樣的苦,現在想起來我都佩服我自己!”李洪娟笑著說到。

  在延壽縣安山鄉金平村,每當人們提起李洪娟,大家都會豎起大拇指:“這個女人不怕苦、不怕累,真不簡單!”每天早上起床後,李洪娟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養殖戶家中,看看雞圈裡的飼料和水夠不夠,看看雞糞有沒異常。

  “在整個養殖過程中,最難養的便是幼雞了。”李洪娟說,剛孵出來的小雞由於體質弱不能喝生水,必須要燒開,在雞進圈的頭天晚上就把水燒好放涼。每天要檢查雞糞正不正常,如果出現拉肚子的現象就要給它們熬姜開水和黃糖水等,有時候一晚上要起來觀察好幾次。

  巾幗創業的先鋒

  李洪娟說,打掃對於她的養雞生涯還是小事,最讓她痛心的事就是小雞們得病,肉雞本身抵抗力就很差,正好趕上一次病,一半的雞得了風寒,這可急壞了第一次養雞的李洪娟,她連夜去買藥、打疫苗,每一樣都是她親力親為,最後小雞的病好了,她卻瘦了一圈。

  通過科學飼養,每只雞年產蛋量都達到了150枚以上,當年即實現純收入100多萬元,不僅還上了全部外債,腰包裡還有了盈餘。2007年,她追加投入擴大養殖規模,又賺了150多萬元。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自己富了不算富,要積極帶動周圍的鄉親們都來從事養雞業,幫助他們發家致富,這不僅是自己的一種責任,更是對社會的一種貢獻。”這是李洪娟在“站好八個先鋒崗”日記中記錄的一段話。

  就是在這樣的思想引導下,她熱心幫助周圍的養雞戶和有志於養雞的農民兄弟姐妹,無論在飼養和防疫上遇到什麼問題,李洪娟都會毫無保留地解答,並現場指導傳授養殖技術,先後使30多戶農民從致富無門到成為年收入上萬元的養雞專業戶,使18戶養雞專業戶發展壯大了雞場規模,每年出欄50多萬只肉雞,純收入達300多萬元。特別是通過幫引雛雞、傳授防疫防病技術、聯系銷售蛋、雞等渠道,更帶動了周邊群眾發了“養雞財”,圓了“致富夢”。


  養殖戶段世傑剛剛建設雞捨時,不懂技術,又缺少資金,李洪娟主動借款2萬元,全程進行指導服務。沒錢購買飼料喂養時,李洪娟又積極聯系幫助購買玉米,先後兩次為其墊付了近萬元的飼料款。

  養殖戶王勇因無錢購買飼料粉碎機,她就將自家的機器借給他,一用就是兩年。一次深夜,風機不轉了,這可急壞了王勇一家人,如果通風不暢,將會導致高溫死雞,還會引發各種疾病。李洪娟和愛人接到電話後二話沒說,及時趕到現場將故障排除了。

  今年8月初,幾家養殖戶從山東訂購了7000只雞雛,李洪娟和愛人連續往返三個晝夜,到哈爾濱機場幫助接運,並利用兩天時間對這些雞雛進行疫苗注射,回家後已經是筋皮力盡。

  李洪娟時刻牢記自己是名共產黨員,無論是在支持養殖戶的發展上,還是在關心貧困村民的生活上,有求必應,從不“吝嗇”:賈喜纔翻蓋新房借助2萬元;遠在河北唐山打工的王明兩個孩子上大學匯去5萬元;家住遼寧朝陽的飼養員小陳母親患病住院資助1200元……平時的100元、200元更是記不清了。

  幾年來,李洪娟借助村民們的金額累計達20多萬元,無償捐贈的就有2萬餘元。如今,大部分村民的借款雖已還清,但李洪娟的善舉卻仍在延續。

  養殖大戶的夢想

  “要做就做現代化的養殖大戶。”這是李洪娟一直的夢想。

  為了推動金平村肉雞養殖業,李紅娟聯合周邊養殖戶成立了延壽縣金平興盛養殖合作社,走集畜禽產品銷售、加工、冷藏於一體的產業化之路,並在省內外市場上建立了一些長期客戶,贏得了良好信譽。

  創業沒有止境。李洪娟用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兌現了當初的諾言,贏得了組織上和村民們的認可。養殖事業鐫刻了她的風采——“巾幗創業先進個人”、“三八紅旗手”、“優秀共產黨員”、“致富女能人”、“站好八個先鋒崗標兵”……一個個閃光的榮譽,真實記錄了她勤勞智慧、赤誠奉獻的堅實足跡。

  但她並未滿足現狀,而是把眼光看得更遠了,把目標定得更高了。在金平村路邊的一片空地上,李洪娟介紹說,這是她剛剛投資25萬元購買的,面積近14畝。目前正籌劃著把自己的養殖場與金平村肉雞養殖小區進行有效整合,資源共享,建設全系統封閉式養殖大棚,引進全國乃至世界一流的養殖生產流水線,實現電腦操控和自動化。同時,准備投入30萬元引進雞糞處理加工生產線,徹底解決雞糞改良和環保問題。這樣既可帶動更多村民從事養殖業,還能解決全村120多名剩餘勞動力就業難題。

  創業需要膽量。只有勤學多思、開拓創新,纔能走向成功;只有認真履責,心系百姓,纔能彰顯黨員風采。李洪娟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人們也相信她的養殖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

  巾幗不讓須眉。在創業的道路上,女人不是弱者,李洪娟在養殖致富的廣闊天地裡,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人們心中的巾幗英雄,成為新時期共產黨員的驕傲和自豪!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