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就業
搜 索
佳木斯職教集團打造培育產業工人團隊新基地
2012-11-02 23:15:14 來源:東北網  作者:劉連榮 王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佳木斯職教集團報道:企業工廠“進校園”學生技能“變名片”

  佳木斯職教集團打造培育產業工人團隊新基地

  東北網11月2日訊 (劉連榮 記者 王蕊)今年暑假,在黑龍江省佳木斯職教集團的實訓基地,學生王海洋並沒有回家,而是選擇留校當起了“准工人”。王海洋的家在內蒙古的一個邊遠農村,全家一年總收入也就1萬元左右。而他自己一個人的開支,基本上就佔了家裡收入的一多半。他說,選擇假期留在學校“真刀真槍”的“工作”,不僅可以熟悉就業前崗位技能,並且還能有筆可觀的收入。

集團與建設局開展局校共建,拓寬學生就業渠道。資料圖

  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職業教育“招不來,留不住”的窘迫局面正在逐步改變,每年有兩萬名學生選擇接受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正在由曾經的“一頭熱”逐漸走向“兩頭甜”。

  假期裡,其他學生們一樣選擇在學校的實訓基地工作,“工廠進校園”令他們提前熟悉了崗位技能,也令他們看好未來,面對自己的就業前景,他們已經看到了光明的“前路”。

  整合職教資源集團化辦學煥職教生機

  齊祥是該集團07屆焊接專業畢業生。當年的8月,齊祥被安置到中實電力有限公司頂崗實習。在實習期間,齊祥表現突出,很快通過了實習期考核,成為了中實電力公司一名正式的職工。

  學校在做回訪中了解到,齊祥在工作中的兢兢業業、服從分配、勤奮好學,憑借一手過硬的焊接技術贏得了領導和同事的信任,短短半年時間就被破格提拔為車間組長。由於長期從事鋼結構生產加工通曉鈑金工藝方面的研究,齊祥在這一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先後被多次提職,現已成為公司負責生產車間的廠長,年薪7萬,並且靠自己的努力在哈爾濱市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

  說起一路走來的歷程,齊祥坦言,在進入學校學習之前,從沒想過能過上這樣的好生活,最幸運的算是自己趕上了學校的整合改革,纔能自信地拿出這樣一張碩果累累的“成績單”。

  佳木斯是一座老工業城市,計劃經濟時期工業門類齊全,與之相配套的各類職教學校應運而生。隨著改革不斷深化和產業結構調整,一些效益不佳的產業和企業下馬,致使一批依附於人的培訓類學校無法生存,而一些具有優勢資源、前景看好的學校卻面臨著生源嚴重不足的窘境,職業教育走到了“死胡同”。

  與此同時,全市每年約2萬名沒有昇入高等院校或沒有完成初高中學業的“落地生”,因其沒有一技之長,上不了學又就不了業,他們的人生也走到了“岔路口”。

  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佳木斯及周邊經濟發展漸入加速期,但技能人纔短缺、特別是高技能人纔短缺的問題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許多企業對技術藍領求賢若渴,卻無計可施。

  就業是民生之本,技能是就業之基。佳木斯市委、市政府經過深入調研論證,決定搶抓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政策機遇,充分發揮佳木斯區位優勢和教育資源優勢,改革創新體制機制,統籌整合職教資源,打造一座功能齊全、特色突出、服務自我、輻射周邊的“職教城”,破解就業與就學“兩難”問題。

  2006年1月,佳木斯市委、市政府抓住國家扶持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機遇,決定對佳木斯市原有分屬教育、勞動、人事等9個部門的18所院校進行資源整合,先後成立了佳木斯技師學院、佳木斯職業學院。2007年5月,佳木斯市委、市政府決定在技師學院、職業學院的兩個學院基礎上,成立佳木斯職教集團管理委員會,統籌和共享職業教育與技能教育資源,進行政策效應疊加,實現一體化發展。這一舉措,不僅避開了“各自為戰、重復建設”,也避免了在本地“搶奪生源、惡意競爭”,佳木斯職業教育事業步入了良性發展的快車道。

  如今,佳木斯職教集團已經發展成為佔地面積10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22.5萬平方米,教職工881人,高級職稱教師221人,中級職稱教師264人,在籍生總數2.1萬人,擁有機電、焊接、教育、交通運輸、建築、農業、信息工程等9個系,並在佳木斯所轄的富錦、同江市和樺川縣,雙鴨山的集賢、饒河縣,哈爾濱的依蘭縣,鶴崗礦務局、黑河的五大連池市有7所分校;設有三年制大中專、五年制大專、三年制技工、五年制預備技師、成人本專科等36個多層次、多學制專業的區域性職教中心。

  集團在辦學的同時,還探索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先後籌資2億多元,建設和改造了22.5萬平方米的教學場地(包括教學樓、圖書館)、生活服務設施、生產實習基地、校企合作的廠房,以及佔地2.3萬平方米的綜合體育場,以及佔地4萬平方米的拓展訓練基地等基礎設施,給學生創造最佳的學習、實踐環境。  


集團股份制校企合作企業永泰汽修公司入駐集團創業孵化園區。資料圖

   探索“四位一體”辦學模式為學生打造一張“叫得響”的名片

  “職業教育是技能教育”,“技能不是學出來的而是練出來的”。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是職業教育頭等大事。學校用名校工程的力量打造學生,無論家庭貧窮還是富裕,無論學生自身條件好與差,將學生打造成精品。

  06級數控班王曉峰患先天軀乾彎曲癥,身高不足1.5米,面試20餘家企業未被聘用,他很自卑,傷心不已。集團就業指導處工作人員反復做企業工作,最後龍華輕工機械廠接收他當了一名車工。一個月後工作人員去企業回訪,廠長說道,王曉峰已經能獨立操作,他肯吃苦鑽研,師傅特別滿意。現在,王曉峰已成為廠裡的操作能手,月工資1800元。

  記者了解到,該集團共計向社會輸出實用人纔5450人。其中,技工畢業生2806人,中職畢業生1644人、高職畢業生1000人。高職就業率達到95%,中職和中專就業率達到97%,就業平均工資水平在2500-3000元。記者了解到,能培養出這樣“成批量的王曉峰”,正是得益於佳木斯職業教育集團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學。

  記者在集團內看到,與以往我們熟知的學校不同,佳木斯技師學院和職業學院的一間間教室裡不僅僅有著司空見慣的課桌和黑板,電腦、機器以及其他教學用實物佔據了更大的空間,知識與技能實現無縫對接,抽象的理論知識一下子變得具體起來。

  實訓基地則可謂完全意義上的工廠,在或是機聲作響或是焊花飛濺的不同“廠家”的生產車間,很難分辨誰是工人,誰是學生,大家都在操作機械,都在制造產品,一樣的認真,一樣的嫻熟。一位學生還向記者展示了他剛剛完成的成果,他告訴記者,這樣“真刀真槍”的“工作”,不僅找到了在工廠上班的感覺,對他而言,也能夠獲得還算可觀的收入。

  職業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在於基地建設和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佳木斯職教集團領導班子對此有著精准的認識。他們適應市場需求,多措並舉,傾力打造高水准的綜合實踐平臺。

  ——創辦公司,學校、學生實現“雙贏”。建設實訓基地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集團領導認識到,只有實現自身“造血”功能,纔能解決資金鏈條難題。佳木斯職教集團根據專業特點及現有裝備設施,利用自身人纔和技術優勢,以創辦公司的方式建設實訓基地,公司對外承攬業務,賺取社會資金再投入到實訓基地建設。

  學生通過到實訓基地進行實際操作技能訓練,提高自身實用技能的同時,還可以享受一定的工資待遇,實現互動“雙贏”。目前,通過做實自辦公司形式,已成立華信制造有限公司、啟明軟件開發有限公司、新視線藝術設計有限公司和實驗藝術團等4個公司,延伸和拓展了實訓領域。

  ——引企入校,學生定位“技能型”人纔。單一依靠集團自身建設基地,不僅投入資金大,而且實訓的覆蓋面有限。為解決這一問題,集團實施“築巢引鳳”戰略,由集團提供廠房和水電熱等基礎設施,企業提供設備,把企業引到學校內,實現了學生在校內學習與“打工”的雙重選擇。

  目前,通過“工廠進校園”方式,佳木斯暢通汽車配件有限公司、格雷特模具制造中心、飛天數控機床廠和志宏大修廠等5戶企業已入駐園區,年產值8000萬元。此舉既解決了實訓基地不足的難題,為學生就業積累了實踐經驗,同時為貧困生提供半工半讀的機會,催生了一批畢業即就業的技能型實用人纔。

  ——“產學研”結合,實現自主研發“零”突破。集團先後投資建設了數控與機械加工技術、焊接技術、鉗工技術、汽車維修與運用、模具制造與維修、網絡信息等8個實習實訓基地,以及數控編程、汽車模擬駕駛、現代物流與電子商務、多媒體語音等34個實訓實驗室。

  同時,依托這些基地和實訓資源,面向市場,研發了系列電腦雕刻機、jy95k系列數控壓力機、wc67k系列數控折彎機等產品,實現了自主研發“零”的突破。隨著自主創新能力的提昇,業務范圍不斷拓展,能夠全方位承接各種外埠培訓業務,省建設系統二級培訓機構、本市再就業培訓、農村實用人纔培訓、退役士兵崗前培訓和消防培訓等8大公共培訓項目先後在集團落地,已累計培訓人員近10萬人次。

  ——輻射帶動,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佳木斯職業教育的發展,受益的不僅僅是在校學生,而是面向社會各界,讓社會共享職業教育發展的成果。

  2010年6月,全省第一家公共實訓鑒定基地在佳木斯職教集團正式揭牌。基地總投資1.66億元,建築面積5.2萬平米,有管理人員和各類教師380人。基地目前已開設機械制造、建築安裝、鍋爐檢驗、化工等五個級別七大類實訓鑒定業務,年實訓鑒定能力2萬餘人次。

  同時,還在佳木斯大學、佳木斯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院校和大中型企業建立了定點基地。由於有過硬的師資和技術支橕,建立了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基地在師資培訓、裝備研發、職業展示等方面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  


汽修實訓基地。資料圖

  5年來,集團碩果累累:

  通過嘗試“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等多種辦學形式,探索出課堂理論教學與車間實際操作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運用CAI課件等現代教學手段,實現了課堂與車間、學生與學徒、作業與作品三個“一體化”;

  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以及韓國大邱學院、澳大利亞西澳理工學院等10餘所國內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起200多個重點院校、骨乾企業為重點的域外實習基地;

  完成了10餘項國家、省部級“十一五”重點攻關課題,自主研發校本教材35部,出版學術專著18部,發表學術論文188篇;

  研發出系列電腦雕刻機、jy95k系列數控壓力機、wc67k系列數控折彎機等產品;

  投資8300萬元,闢建了佔地12.1萬平方米的創業孵化園區,建成全省第一家公共實訓基地。

  正是抓住了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實際操作能力這個根本,佳木斯職教集團纔長袖善舞,游刃有餘,探索的“專業辦公司,工廠進校園”教學與實訓一體化教育模式,實現了實習學生零距離接觸、低成本操作、安全性學習的目的,一次次敢為人先的實踐,譜寫出氣勢磅礡的佳木斯職教集團“特色辦學進行曲”,為學生打造一張張“叫得響”的名片。

首頁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