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北京11月12日訊 黨的十七大以來,地處祖國東北的黑龍江與全國一樣,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化大農業快速發展,糧食生產創紀錄地實現了“九連增”。2011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114.1億斤,總量、增量、商品量、調出量均居全國第一位,今年糧食總產有望突破1250億斤,已經成長為可靠的“中華大糧倉”。
資料圖。
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業產品有效供給”、“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引起了我省代表的熱切關注,連日來,大家暢所欲言,共話築牢“中華大糧倉”基石,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實現黑龍江現代化大農業再登新臺階。
讓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花開最後一公裡”
“2010年我們村的人均收入是21600元,2011年年底達到了53600元。如今一畝地創造了過去100畝地的效益,是農業科技創新給我們村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甘南縣興十四村黨總支副書記王淑媛代表在會上帶來了反映興十四村近年來發展變化的圖表和照片,她說,“是院村共建讓鄉親們得到實惠了。”
王淑媛代表所說的院村共建,是始於2010年的省農科院與興十四村的合作共建。由省農科院出專家、出技術,興十四村劃出4000畝地建設示范園區。3年的合作,讓科技成果迅速轉變成提高糧食單產、增加農民收入的看得見的生產力。科學工作者把論文寫在了大地上,土地產出的效益實實在在地留在了農民家。如今,通過院縣共建、院村共建等形式,我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近70%,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農業的希望在科技,潛力在科技,出路在科技。”省農科院院長韓貴清代表說,農業科技創新促進增產、增收和增效,關鍵在於推廣優良品種,采用優良技術,培訓新型農民。為了引導科研人員進入農業經濟主戰場,省農科院實行成果轉化人員與科研人員以及寫在大地上的論文與寫在紙上的論文同等待遇,改變了過去重論文輕實踐、重成果輕轉化、重學術輕技能的弊端。省農科院先後與50多個縣開展院縣共建,加速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理順農業生產關系,改革創新激發正能量
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依法維護農業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認識無止境,探索亦無止境。”綏化市委書記朱清文代表說,“推動現代化大農業建設,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在理順農業生產關系上深入探索、創新實踐。”
朱清文代表說,順應農村生產力發展需求和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城鎮工業化產業化、農民市民化的發展趨勢,尤其面對大農機、大水利、大科技等農業現代裝備設施大面積應用帶來的農業生產方式、組織方式、經營方式的深刻變革,迫切需要以土地連片規模經營作為前提條件。要在家庭經營責任制長期穩定的前提下,以農民自願為原則,大力推進規模經營,進一步理順農業和農村生產關系,深化農業和農村改革。
統計顯示,目前綏化市農業專業合作社總數達到4005個,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1020萬畝,佔耕地面積的36%。整村推進示范點已有30個,其中北林區永安鎮永興村1.7萬畝耕地全部實現了規模經營,海倫市海北鎮規模經營面積已達到70%。
朱清文代表說,理順農業生產關系,開展土地規模經營可以采取五種合作模式:一是以“企業+基地+農戶”的企業載體模式。二是推進土地集中連片、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的農機合作社載體模式。三是各類能人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和經濟聯合體的大戶載體模式。四是自發自願合伙組成生產聯合體、技術聯合體、勞動聯合體等小規模的農戶互助模式。五是借助農墾技術裝備優勢的局市、場縣共建模式。
“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十八大報告把城鄉發展一體化定位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豐富農業現代化“四大”要素“八化”內涵
作為國家最穩固的大糧倉,我省自深入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鞏固提高工程以來,大力推進以水利化、機械化、科技化、合作化、產業化、市場化、城鎮化、生態化為標志的現代化大農業建設,農業農村發展碩果累累。
佳木斯市委書記王兆力代表認為,是大農機、大科技的興起,讓東部的三江平原告別了面朝黑土背朝天的傳統耕作方式;是大水利、大合作的帶動,為我省西部旱區的農業生產注入了新的動力。
王兆力代表說,佳木斯市糧食總產從2007年的72億斤,增加到2011年的146億斤,今年將超過160億斤,農民人均純收入從4111元增加到9048元,預計今年可突破1萬元,兩項指標都實現了五年翻一番,農業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黨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支持,得益於省委省政府實施的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和千億斤糧食產能鞏固提高工程。黑龍江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必須重點推進“大水利、大農機、大科技、大合作”的“四大”發展要素,豐富“水利化、科技化、機械化、合作化、產業化、市場化、城鎮化和生態化”的“八化”建設內涵。
“借助建設現代化農業的東風,我們村由過去的以捕魚為主轉變為發展種植業,又由單純種效益較低的大豆轉變為種植特色雜糧,目前雜糧種植面積已超過了全村土地面積的一半,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1.26萬元……”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黨支部書記尤明國代表感同身受。
“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己任,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現代化大農業建設為突破,加快推動城鄉一體化,為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努力奮斗。”展望未來,王兆力代表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