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黑龍江省三大非遺絕技亮相全國大展
2012-11-19 10:56:4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董雲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1月19日訊 由文化部和安徽省政府共同主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安徽省文化廳和黃山市政府共同承辦的首屆中國(黃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近日在安徽省黃山市開幕。

  尤文鳳和她的魚皮服飾。

  本次大展綜合呈現全國各地傳統特色,集中展示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技藝,包含國家級傳統技藝類及傳統美術類展示展銷項目118個、精品展銷項目98個,全國216個項目參展,近5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統技藝傳承人現場展示了自己的獨門絕技。

  我省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樺樹皮制作技藝、麥秸畫工藝三大非遺項目傳承人受邀參會,他們帶去了精心准備的作品,有的還進行了現場技藝展示。精彩技藝讓觀眾大為驚嘆,所帶的作品也備受歡迎,很快就搶購一空。

  “魚皮制衣,太神奇了”

  在非遺傳統技藝大展上,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是一大亮點。國家級非遺項目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的傳承人尤文鳳,身著艷麗的赫哲族傳統服飾,置身於讓人驚嘆的魚皮服飾之中,立時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為了參加這次大展,她和兩個兒媳耗時20多天,用了百餘張魚皮,精心趕制了一套女式魚皮衣服。衣服散發著淡淡腥味,灰白紋路,袖口和下擺點綴著赫哲族的吉祥圖案雲卷和浪花。好多人都驚嘆道:沒想到魚皮還能制成這麼漂亮的衣服,太神奇了!許多人都好奇地向尤文鳳詢問魚皮衣的制作過程,並拍照留念。

  除了魚皮衣,尤文鳳還帶去了80多件精美的魚皮掛飾,各種“魚”形掛件。沒想到,這些充滿濃郁民族風情的工藝品備受青睞,展出不到三天的時間,就被搶購一空。

  現年56歲的尤文鳳,是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漁業村的漁民,從15歲起就跟母親學做魚皮衣服。2006年,她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傳承人”。眼下,尤文鳳已把這手絕活傳給了兒子和兒媳,連8歲的孫女也跟她學會了縫魚皮。目前,整個赫哲族只有七八個人會做魚皮衣服。尤文鳳對這門技藝的傳承,一度有點兒擔懮。但最近傳來的一個消息讓她非常高興,省裡要成立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傳承基地,將來會有更多的人來學習傳承這一寶貴技藝。

  樺樹皮技藝 獨樹一幟

  在南方觀眾的眼裡,幾乎想像不到,一種樹皮竟然有如此大的能耐:能制成栩栩如生的樹皮畫,能做成形態各異精美的筆筒、花瓶、首飾盒、樹皮船等日用品、工藝品。在付佔祥的樺樹皮制作技藝展示區內,眾多南方觀眾可謂大開眼界。

  此行參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樺樹皮制作技藝傳承人付佔祥,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做了充分准備。他帶去25件樺樹皮作品,包括8幅樺樹皮畫,17件樺樹皮工藝品。其中,讓他最為得意的是樺樹皮畫《東北虎》。這幅60×40厘米的畫上,是一只威風凜凜正在上山的回頭虎,栩栩如生,充滿靈動。而經他巧手制作的樺樹皮筆筒、花瓶、首飾盒等用品,美觀而實用,得到了觀眾的青睞。

  現任黑龍江省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文化站站長的付佔祥, 1982年起師承赫哲族民間藝人尤連仲,學習樺樹皮手工技藝。在研習樺樹皮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創作出民間婚俗,冬夏捕魚、狩獵等反映赫哲族風土民俗的樺樹皮刻畫系列和燙畫系列作品。他的84件作品被縣、市、省級博物館收藏;70餘件作品遠銷美國、日本、加拿大、臺灣、澳門等地。

  已經58歲的付佔祥,深深熱愛著這門自己民族特有的技藝,他希望通過制作樺皮畫和樺皮工藝品的形式,原汁原味地將赫哲族的民俗傳統保留下來,並有更多的人喜歡它,學習它,傳承它。現在在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中心校,這門技藝已成為孩子們的必修課,這讓他倍感欣慰。

  麥秸畫 黑土一奇葩

  “我們的麥秸畫,可受歡迎了”,接受記者采訪時,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麥秸畫工藝傳承人、哈爾濱市工藝美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馬文俠,內心的激動與喜悅溢於言表。

  在本次高手如雲的技藝大展示中,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手工藝徽章產品和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麥秸畫唯美的畫面、逼真的質感,讓許多人愛不釋手。30多件首飾盒、小掛件等麥秸工藝品,轉眼間被搶購一空。而馬文俠的現場技藝展示,更是搶足了風頭,惹得一些人手癢,現場跟著學起來。

  馬文俠告訴記者,麥秸工藝畫是以麥稈為原料,經過選料、染色、裱平、設計、精細手工制作而成。經過剪、貼等工藝,制作出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花鳥、亭臺樓閣等工藝品。所有的制作技藝都是手工完成。在中國,麥秸工藝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在哈爾濱,也有百餘年的歷史。現在,公司有30餘名藝人繼續從事這項工作。他們生產的麥秸工藝畫借鑒國畫、剪紙、烙畫等諸多藝術手法,經過幾十道工藝流程制作而成,目前已經開發出風景、花鳥、人物、動物、花卉、博古、建築等十幾個系列,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已經走出了國門。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