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圖片新聞  >  光影龍江
搜 索
生態拜泉讓『美麗』照進現實
2012-11-20 11:38:11 來源:齊齊哈爾日報  作者:武兵 陳曉偉 董娜 王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0日訊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美麗中國”……鏗鏘有力地表達了中華民族之於世界的自覺擔當與追求;植樹造林、治理小流域、糾正非法林權轉讓、發展循環經濟,打生態牌、走綠色路……彰顯了拜泉人民之於民族的自覺擔當與追求——

黑龍江仙洞山梅花鹿自然保護區的梅花鹿。

丁家溝小流域冬季美景。

  拜泉很美,相信這是很多到過拜泉的人最直觀的感受。

  “北國風光,四季妖嬈”——春季林海綠濤,夏季清涼宜人,秋季五花山色,冬季銀裝素裹,是拜泉四季生態風光的真實寫照。

  11月9、10日,記者心中揣著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的“生態文明”、“循環經濟”、“美麗中國”這些詞兒,走進了拜泉。

  兩天看來,拜泉真的很美。盡管不見了春夏秋三季時的楊柳青翠、葉影婆娑、綠蔭濃郁、松巒疊翠、清溪流淌、田疇沃野、滿目青山,但恰逢白霧環繞、霧?遍布、銀裝素裹,讓初冬的拜泉呈現一種別樣的景色,穿行於松樹成行、幽谷寧靜的山中、小流域間,也讓人仿佛進入了童話世界。

  路有樹相伴,村有樹環繞,田有林防護,山、水、人、房屋等萬物盡被包裹在層林中,人與自然無限和諧之美令人陶醉……也凸顯出拜泉縣獨具魅力的生態風光。

  而了解了背後拜泉縣所做的工作,不僅讓人感慨,拜泉縣始終在打造的不光是生態拜泉,更是大美拜泉!

  半個世紀的生態農業建設,讓拜泉縣實現了——

  由“荒草連天”北大荒到“和諧秀美”新城鄉的嬗變

  拜泉,歷史上有“拉不敗的拜泉”之美譽,以東北“四大糧倉”之一聞名遐邇。

  在農業經濟上為國家做出了貢獻,功勞不可否認;一度成為“荒草連天”的北大荒,更是拜泉多年來始終在正視的過往。

  大自然有限的資源,如何滿足無限的經濟增長和發展對物資財富無限的需求?植樹造林、小流域治理……歷經幾十載的生態農業建設,就這樣一任一任地“傳”了下來。


 

  共營造人工林123萬畝,形成了10629個人工林網格,活木蓄積量1100萬立方米,林木價值119億元;

西下川濕地風光。

  累計治理小流域122條,治理侵蝕溝1.8萬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48萬畝,建設生態經濟區182個;

  治理後的坡耕地減少徑流78%,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51%,空氣濕度提高10-14%,風速降低58%,森林覆蓋率由3.7%增加到22.7%……

  歷經半世紀的生態農業建設,拜泉縣終於“脫胎換骨”,初步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三個效益的統一,更實現了向“和諧秀美”的新城鄉的嬗變。

綠蔭下的拜泉縣城。

  這期間,1958年,拜泉縣被周恩來總理簽發命名為“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1993年,國務院田紀雲副總理題詞,省長邵奇惠題寫碑文,誕生了天下第一座生態紀念碑。

  拜泉還先後被評為國際生態工程一等獎、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水土保持先進縣、全國生態農業建設先進縣。2001年被聯合國工發組織命名為國際綠色產業示范區。

  先後有10多個國家的專家到拜泉縣考察生態經濟,盛贊拜泉縣的生態經濟是“宏大的工程,偉大的事業”。

  黑龍江省委書記吉炳軒視察拜泉縣生態農業時說:“拜泉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

  把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讓拜泉縣實現了——

  由線型經濟向環型經濟發展的轉變

  雖然生態建設讓拜泉人民嘗到了甜頭,但是如何把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卻成了拜泉亟待破解的命題。

  拜泉縣在生態建設上的實踐,不僅僅是樹起一面生態文化旗幟。在采訪中,老縣委書記、國際知名生態專家王樹清說:“循環經濟是實現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同時只有體現生態文化和文化品位的循環經濟,纔是深層次意義上的循環經濟,纔是真正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循環經濟。”


   在這一探索過程中,拜泉縣不斷試圖在尋找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的方式,而由線型經濟向環型經濟發展就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又是轉變中的必然要求。

  ——糾正非法林權轉讓,正視劃清關注民生、還是傍大款的界線,換回經濟損失2個億。這一舉措為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循環經濟、實現科學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的根本措施,不斷加大推進力度。無論是單個企業的小循環,一個工業園區的中循環,還是整個縣城經濟發展的大循環,都取得了較大進展。

  ——實現生態建設產業化,生產發展生態化,從而形成上下游產品接續成鏈,關聯產品復合成龍,資源產品閉路循環,名牌產品跨產業、跨地區、開放式循環為特色的循環經濟體系。

  ——發展循環經濟,引進戰略投資者……

  如今,經過近年來拜泉縣在發展縣域經濟過程中,不斷探索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已經實現了由淺層次意義上的循環經濟向深層次意義上的循環經濟的轉變,逐漸彰顯出擁有自己個性的先進生態文化和高水平的文化品位的循環經濟的生命力。

  舉生態旗,走生態路,新一屆拜泉縣委、縣政府開始——

  由建設生態拜泉到建設生態拜泉、大美拜泉齊頭並進

  如今的拜泉,已不局限於建設生態拜泉,更向著大美拜泉邁進。而這一點,也讓拜泉人堅定地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到的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繼續走下去。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布局中來論述,並首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這些都更加堅定了拜泉人向既定目標邁進的決心。

  可以說,自2011年以來,新一屆拜泉縣委、縣政府就繼續秉承著這個目標:堅持舉生態旗,走生態路。

  按照省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大美龍江”建設的總體要求,拜泉縣在建設生態拜泉的同時,又開始向建設大美拜泉邁進:

  ——加大植樹造林力度,今春拜泉全縣完成造林2.3萬畝,育苗3700畝,造林數量和質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在國務院新近公布的新一期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名單中,黑龍江省只有拜泉和虎林入圍。

  ——被列為全省大美龍江建設示范點。

  ——積極大力發展特色旅游產業,以“一城、二園、三地、四環、五線”(一城:生態縣園林城;二園:生態公園和寶塔公園;三地:烈士陵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生態展覽館生態文化實踐基地和生態建設教育基地;四環:環城帶狀林帶;五線:開發建設綠色百裡長廊五條旅游路線)為主要內容,重點開發小廬山、五嶺峰、通雙、雙仁、北狐仙塘等生態旅游示范區,建設雙陽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仙洞山梅花鹿省級自然保護區正在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展示拜泉獨有的清爽、靈動、多彩多姿的生態文化和鹿文化魅力。

  ——經省旅游局批准,拜泉縣已被納入哈爾濱—五大連池—黑河這條全省重要旅游線路,以其獨特的生態風光,將與哈爾濱、五大連池、黑河旅游資源相互聯動,共同發展。

  如今的拜泉縣,正以其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獨具魅力的原生態自然風光,吸引著中外專家、游客紛至沓來。

  如今的新一屆拜泉縣委、縣政府,正率領全縣65萬人民,以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奮斗精神,狠抓產業項目建設,進一步加強生態建設,努力讓拜泉的天更藍、雲更白、草更茂、土更肥、糧更豐、水更清、林更密、景更美,正在為建設富裕拜泉譜寫新的華彩樂章!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