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9日訊 在同江市長發社區,有這樣一位母親,在近30年的時間裡,她默默無聞地用愛心、熱心為四十餘名流浪兒、孤殘兒童和貧困兒童營造了一個溫馨的家。義務為孩子們輔導功課,洗衣做飯,縫縫補補,教他們學會做人的道理。在這些孩子們的心中,她既是老師,更是慈母。
她,就是劉海榮。
燭光:點亮沒有講臺的教室
劉海榮的家是一個平房,面積不大,簡陋得沒什麼家當。不足10平方米的客廳,並排擺放著4張課桌,成摞的書籍擺放在上面,散發著教室裡特有的書香。但屋內沒有講臺,牆上除了張貼著兩張地圖外,最為醒目的是國家領導人和十大元帥的畫像。用劉海榮的話說:“這是對孩子們耳濡目染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10月15日,下午3點多,孩子們放學陸續回來,見到等候在門口的劉海榮,一邊高喊“老師好”,一邊奔跑著撲向劉海榮的懷裡撒嬌,像見到久違的媽媽。劉海榮顯得格外高興。10個孩子圍坐在課桌旁開始安靜地學習,劉海榮時而俯身檢查作業,時而耐心講解。
10個孩子中有6個是鄰居家的,而曲龍、楊三億、姜冠宇和李宇涵4個孩子是劉海榮收養的,吃住都在這裡,成了一家人。
掌燈的時候,晚飯開始了,熱氣騰騰的饅頭和米粥被劉海榮端上來時,孩子們顯得有些興奮。劉海榮給他們盛飯、挾菜,噓寒問暖的話縈繞在他們耳邊,如慈母般地呵護著。
吃飽後的小家伙們又開始圍坐在課桌旁,劉海榮像老師一樣圍繞在他們身後做輔導。曲龍、楊三億念小學,而姜冠宇和李宇涵上初中。對孩子們功課輔導的難易程度可以看出,劉海榮對小學和初中課程吃得很透,英語也不例外。看到孩子們學習累了,劉海榮就為孩子播放影碟片《地道戰》,一邊看,一邊給孩子們講。《地道戰》、《地雷戰》、《小兵張嘎》等愛國主義影片,既是孩子們喜歡看的,放松之餘還可潛移默化地受到愛國主義教育。鄰居家的孩子陸續走了,而剩下的就是這4個孩子了。
晚9點統一息燈,4個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息時間,“教室”成了他們4人的臥室。床是一張寬大的海綿墊子放在凳子上,與沙發拼成的。
不了解情況的還以為這是個補習班或小餐桌,其實,孩子們在這裡學習、吃飯、住宿都是免費的。4個孩子很特殊,單親的、農民工子女、貧困的,幾乎都是無人管的孩子。
雖然這個教室沒有蠟燭,但劉海榮就像一只蠟燭,閃爍著燭光,照亮了孩子們的成長之路。
善舉:讓眾多孩子有家可歸
做一件好事容易,而做一輩子的好事很難。劉海榮近30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做著善事,她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講不完。
1972年,畢業於依蘭師范學校的劉海榮被分配到依蘭縣大頂子山林場子弟校當了一名老師,關注貧因孩子就從那時起。家庭貧困的劉玉榮是名幸運兒,被劉海榮接到家中,吃住、買衣物等,當自己的孩子照顧。那時劉海榮的家並不寬裕,3個孩子和雙方的老人還需要照顧,但再難也沒有捨棄小玉榮。
命運似乎把劉海榮與孩子扯在一起。1989年,劉海榮被調到道臺鄉掃盲辦。後來,愛人工作調到同江,她為了照顧3個孩子,辭去了前景看好的工作,帶著3個孩子來到同江,而她的愛心之路又從這裡開始了。
2003年,劉海榮的兒子在街上看見一個十多歲的小男孩衣衫襤褸、蓬頭垢面,脖子上掛著一塊牌子,跪在地上乞討。後來,這個小男孩吃垃圾箱裡撿來的食物中毒,被120車送到醫院進行救治。劉海榮的兒子回來對她說:“媽媽,能收留這個小男孩嗎,他太可憐了。”心地善良的劉海榮沒有和愛人商量,就把這個小男孩接回了家。這個小男孩叫張雪明,只有12歲,劉海榮像母親一樣照顧他,疼愛他,教他讀書寫字,改正不良習慣,一住就是3年。通過劉海榮的教誨,孩子漸漸地長大了,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在公安部門的幫助下,張雪明回到了親媽媽的身邊。
2007年暑期,劉海榮回老家,鄰居家的小孩兒汪國軍的父母智障,家庭貧困,沒人管,不想讀書了。劉海榮就將汪國軍領回家中。為了不影響孩子們學習,她把自家的老年公寓解散了。汪國軍有一次上網吧,劉海榮批評了他兩句,沒想到,這個孩子挺倔,第二天就跟姥姥回了家。臨上車時,劉海榮大哭一場,這是她生平第一次這麼哭,很傷心,感到為這個孩子白費勁兒了。春節過後,汪國軍的姥姥給劉海榮打電話,還想讓她收留這個孩子。劉海榮又是滿口答應了。汪國軍回來後,劉海榮將他送入一個俄語班學習,後來到俄羅斯邊貿給中國商人做了一名翻譯。現在,一有時間,他就到同江看他的海榮媽媽。
長發社區的孩子王寶勝,媽媽患有糖尿病,爸爸做豆腐,一天掙不了幾個錢,家裡生活很困難。並且這孩子智力先天有些不足,學習成績非常差。聽說劉海榮收留貧困家庭的孩子,幫助補習功課,媽媽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來找劉海榮。劉海榮不但收下了這個孩子,而且還花錢買補品給孩子吃。王寶勝的媽媽感動得熱淚盈眶。
“有錢人家的孩子不收,專收貧困家庭的孩子。”劉海榮收留無人照料的孩子,免費為貧困家庭的孩子輔導功課的消息在社區不徑而走,左鄰右捨的貧困孩子陸續被送來,劉海榮的家像托兒所,最多的時候,家裡一次就住進十多名孩子。
愛心:艱難托起明天的太陽
“竟整那些沒用的,”這是丈夫以前經常跟劉海榮嘮叨的一句話。
對於劉海榮的愛心,最初丈夫不理解,為此,倆人不只一次吵架。自己的3個孩子擔心媽媽身體吃不消,也時常反對。
劉海榮回憶起當時家庭的窘境,眼淚順頰而下。
3個孩子的家庭負擔已經夠重了,自己還沒有工作,又收養了一些別人的孩子,家裡的開銷增加了,家庭的重擔像一座大山時常壓得劉海榮喘不過氣來。
2000年,大女兒考上遼寧師范大學時,家裡生活達到冰點。大女兒的學費和生活費加起來4000元錢,對於這樣的家庭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劉海榮四處借錢,四處碰壁。無奈,劉海榮來到依蘭縣找到了老媽。女兒借錢的艱難和焦急讓母親的心軟下來,把壓箱底的2000元錢給了劉海榮。老媽說:“孩子上學是正事。”
劉海榮哽咽地說:“媽媽已經去世十年了,到現在錢也沒有還上,真對不起她。”
大女兒上學第二年,又靠助學貸款2000元,纔湊足了相關費用。
常言道,一分錢難倒英難漢。劉海榮下狠心,低價賣掉了原來的房子來供養孩子們,而以每月300元錢租了一個平房。
有時家裡困難的時候沒菜下鍋,劉海榮就和丈夫晚上到菜市場撿那些被車輪輾軋過的爛菜葉,回來用刀把爛的地方削掉,洗掉菜上的泥土後再做給孩子們吃。為了節儉,玉米糊就著咸菜是劉海榮的家常便飯。就是在這樣的困境下,劉海榮依然堅持收養那些與自己沒有血緣的孩子們。為了供養他們,她欠下了許多外債,最多時達到3萬多。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可劉海榮七八年沒買過一件新衣服,她穿的都是親友們送的舊衣服,丈夫衣著也十分儉朴,家裡的支出都花在了孩子們身上。
一向省吃儉用的劉海榮在學習上從不吝嗇。為了多學科對孩子進行輔導,她還自學了英語,買了許多英語書籍。
有的鄰居說她傻,有的說她精神不好,不理解的話常常刺耳。
“這些年照顧這些弱勢群體的孩子,是愛心和善良能讓人體會到人生的美好。”這是劉海榮發自心底的獨白。
感動:讓愛之路延續
劉海榮的善舉漸漸地打開了丈夫的心門,看到妻子這麼累,也轉而開始支持她。3個兒女從小到大見證著媽媽的愛心,他們都以媽媽為榮,支持並參與媽媽的愛心行動。為了延續這種愛,3個孩子每個月都給劉海榮寄來300元錢。鄰裡也慢慢讀懂了劉海榮那顆善良的心,不但說三道四的沒有了,還有的把家裡的衣物和好吃的食物都拿來給劉海榮和孩子們。
社區、民政、關工委等部門了解到劉海榮的事跡後,逢年過節帶著慰問品前來看望她。相關部門還為劉海榮買了新電視和DVD影碟機。社區每年給出3000元錢用作房租,並給她辦了低保。
近兩年來,劉海榮先後獲得黑龍江省第五屆鄰居節“好鄰居獎”、省“關愛標兵”、佳木斯市“十佳文明市民”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