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日訊 3個小時,只投出3份簡歷。看著人潮湧動的招聘現場,應屆畢業生楊陽面有愁容。她告訴記者:“可能我學的專業有點冷門吧……”
1日9時,全民創業就業服務月暨大型人纔招聘會舉行。應屆畢業生楊陽隨數萬90後高校應屆畢業生來到會展中心,尋找一份工作。記者跟隨楊陽,記錄了她3個小時的求職過程。
求職者正在與企業洽談。
90後成求職新軍
招聘會剛一開始,幾百家用人單位的招聘展位前瞬間站滿了人,大多數人是各高校的應屆畢業生。明年,他們將走出大學校門,眼下最急迫的是尋找半年後的“飯碗”。
楊陽在用人單位分布圖前駐足很久,她典型文科女生打扮,並沒有為了應聘特意修飾。“大四基本上沒有什麼課了,回家待幾個月,聽說有招聘會,就過來看看。”楊陽說。她是哈爾濱人,1990年出生,現就讀於湖南湘潭大學,歷史專業。
得知記者出生於1980年,楊陽問,“你們畢業時找工作沒我們這麼難吧?”這一屆的高校應屆本科畢業生,多數出生於1990年,找工作算是與社會的第一次碰撞。記者回答了她的第一個問題:“我們是高校擴招後的第一批畢業生,我學的專業過去一屆不到40人,到我們這屆已經接近400人了,找工作也是件輕松事兒,但比現在會好一點兒。”
在展位圖前,楊陽留意了哈藥集團、哈爾濱地鐵集團、哈爾濱市政集團等企業的位置,她希望將雙肩包裡的十幾份簡歷都投出去,而這幾家單位是重點目標。
進入今年9月份,到了大四學年後,楊陽和同學們開始找工作。這些帶著希望的畢業生,3個月後都很失望。情況都不理想,一些人著手准備考公務員和研究生。
“國家公務員考試我報名了,筆試沒去考,沒准備好,考也考不上,等明年省公務員考試再努力一把。”一次次失望過後,楊陽還得繼續奔走於各大招聘會。
後悔沒聽爸爸話
楊陽並沒有著急去自己劃定的幾家重點招聘單位,“那幾家現在人肯定多,我先看看別的單位。”她說。沿著展廳的一角,看過幾十家用人單位的招聘展板,沒有一家招聘歷史專業的畢業生,崗位大多招聘工科類專業,僅有少數需要文科類的英語、中文等專業,且大專即可。
“你畢業的時候,文科生也不好找工作嗎?”一個小時過去了,一份簡歷沒有投出去,楊陽卻平靜地向記者拋出了第二個問題。“那時還好,盡管我學的中文專業有幾百名畢業生,除了媒體,其他行業也有很多需要中文專業的崗位,大家最後都找到工作。”記者回答她。
“也是,和中文比,歷史太冷門了,中文還可以做文秘、當老師,歷史專業不行。真後悔當初沒聽我爸的,他讓我學中文、中醫或者會計,我沒聽。”楊陽說,當初憑著興趣選了歷史,無論家人怎麼勸,都沒能改變她的決定。現在看,專業沒選好,成了大問題。“崗位是少了些,但學的人也不多,沒關系,再看看。”記者勸解到。
楊陽決定去幾家重點單位看看,盡管過去了一個多小時,這些單位招聘展位前仍擠滿了人,等著遞簡歷。隔著裡三層外三層的人,看了各家單位的招聘展板,楊陽失望地笑了笑:“都要工科生,還得是有工作經驗工科生。”
楊陽繼續耐心地尋找著,盡管在近兩個小時的時間裡,她還沒有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專業的崗位,甚至沒有機會與用人單位說上一句話。
終於投出簡歷
“你好,我學的是歷史專業,我可以聘辦公室文員的崗位嗎?”楊陽試探著詢問一家文化企業的招聘專員,這個崗位不限專業,要求大專以上學歷。招聘專員笑著說:“可以啊,你在哪所學校?”
終於開口了,專業、學歷、外語水平……楊陽一一介紹著。招聘專員又詢問了家是否在本地、文章寫得如何等問題,讓楊陽留下了一份簡歷,一周內通知她是否可以參加面試。
楊陽說:“這個單位在松北科技創新城,怪不得提供通勤車。離家遠了點,不過沒關系,爸媽希望我能回哈爾濱工作,單位遠,但比起在外地工作來說,還是近的。”
有了希望就不覺得累了。轉了近三個小時,看到一家數字出版社的編輯崗位招聘歷史專業人纔。“你好!”楊陽向前走了一步,詢問崗位情況。交流了十幾分鍾,在大型招聘會上,除非供需雙方對彼此都比較滿意,否則這種情況並不多見。隨後,楊陽投出了第二份簡歷。
“很多人找工作時,都問工資待遇,你怎麼沒問?”記者問。“可能2000元吧,剛纔看了那麼多單位,差不多都這些,少一點也沒關系。家裡人跟我說,找工作不能總是見面就問工資多少,會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楊陽說。
在一家招聘文職人員的用人單位投了第三份簡歷後,有些疲倦的楊陽不打算再去其他用人單位看了。臨走前,她問了記者第三個問題,“你認識人社局的人嗎?”得到了肯定的答復後,她說:“可以給她們提個小建議,最好根據專業需求,把崗位按工科和文科分類一下,這樣效率更高。”
的確,這裡有數百家用人單位,求職的學生不知道哪一家會有適合崗位,怕錯過任何一個機會,他們只能挨個看,一圈全看下來,少說也要四五個小時。
3個小時,楊陽投出了3份簡歷,對諸如求職過程中的月薪等問題,盡管與她心理預期有不小的落差,但她始終說:“沒關系。”
對個性十足的90後畢業生來說,找工作的過程也是適應社會的過程,在向社會邁出第一步時,需要不斷與社會磨合,個人利益的妥協、讓步、犧牲,也許會換來更大的生存和上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