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黑龍江省各界乾部群眾暢談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建文明龍江
2012-12-03 08:36:1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孫佳薇 常春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2月3日訊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提出了新目標、新任務、新要求,為進一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藍圖。連日來,我省乾部群眾圍繞貫徹十八大精神,做好新形勢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展開學習討論,大家紛紛表示,要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為主線,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以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根本,以提高群眾文明素質和社會道德水平為目標,發揮精神文明建設對於我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強大助推作用。

  建設和諧社會發揮核心價值觀引領作用

  “沒有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一個國家的文化就立不起來、強不起來;沒有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一個民族就不會形成共同的信念和統一的行動。”省委黨校社會與文化教研部副主任高原麗教授認為,建設和諧社會,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實踐的作用。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煉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提出了“三個倡導”,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是基於國家的層面,與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綱領相一致,表明我們要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這是基於社會層面,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屬性,表明我們要構建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愛,這是基於個人層面,表明作為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應該遵守什麼樣的道德規范。

  高原麗說:“三個倡導”為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指明了方向,同時也要看到,“三個倡導”是一種開放式的概括,因為一個國家核心價值觀的形成要經過實踐發展與理論總結的相互促進、相互提昇的過程,這種開放式的概括為今後進一步凝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空間。“我認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進一步凝煉應遵守以下原則,一是民族性,即體現的是中國的核心價值觀;二是時代性,即體現的是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觀;三是大眾性,即做得易於記憶,朗朗上口,婦孺皆知,見諸行動。”

  文化強國建設呼喚道德提昇、誠信構築

  十八大報告將“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作為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舉措提出,體現了從公民個體到國家、社會層面上,對道德提昇、誠信構築的需求和呼喚。

  省精神文明辦負責人表示,目前,我省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工作主要分三方面,一是開展道德模范評選活動,通過先進人物引領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在宣傳模范的過程中,發揮導向作用,對生活困難的道德模范進行幫扶,讓“好人有好報”的道德理念在現實層面中得到生動體現。此外,還不定期舉辦道德講堂,誦經典,講道德故事,談感悟。讓百姓在實踐中體悟道德對於個人而言帶來的益處。二是針對道德領域中的突出問題,進行治理和宣傳教育,其目的要解決誠信缺失等問題。三是開展暖心志願服務,對弱勢群體進行幫扶和救助,激發參與志願活動的人心中的道德力量。

  省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主任、教授亓利認為誠信是社會公德的要素,社會公德是對每個社會成員的最起碼要求,看似最低要求,卻是衡量一個社會道德水平的最基本標准也是最高標准。

  “公民道德建設遵循著道德發展的規律,不能抓一陣,要形成長效機制。”省文明辦副主任袁克敏說,“道德的養成是慢功夫,不能說今天聽了一堂關於道德的課程思想就轉變了,不僅需要靠組織大型活動去推動,同時也需要在平淡的生活中堅守和積淀。”

  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既是精神力量,更是物質力量;既是意識形態領域工作,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硬任務。袁克敏認為,道德是一種自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人應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你做任何一件事情時,別人都在看,道德無形中也在評價。如果能夠自覺地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還能帶領別人去做,那麼道德建設就形成了良性循環。

  “道德建設雖然是長期過程,但是不能因為其過程長就放松要求。當前,社會處在轉型期,對道德標准確立的並不高。但是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快速頻率,對道德建設也要快馬加鞭,與時俱進。”袁克敏說。


 

  豐富文化生活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糧

  團省委副書記關威指出,十八大報告中對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做出了具體指向性的說明,讓人民群眾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他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運動過程,這個過程不僅表現為社會物質財富的不斷增長,而且表現為人的精神境界的不斷提高。在談到如何開展好革命傳統教育時,關威建議,要適應當今時代的發展變化,與時俱進,創新形式,改變傳統的說教式,多一些人性化教育形式,例如從先進人物的家庭出身、人生追求入手,還原真實,增強說服力、感染力。

  如何為百姓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省社科聯研究員崔家善說,“不僅要提高文化產品質量、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等硬性指標,還要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民閱讀等活動潤物細無聲地融入於百姓生活中。”哈爾濱工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教師吳肅然也認為,“有生命力的文化是持久而非短暫的,是有引導性而非單純娛樂性的,是內在於人們的心智結構中而非灌輸性的,是通過傳承而非復制的方式得到的,在文化強國的道路上,中國人應始終保持著智慧、正義感與想象力,繼承精品、創造精品。”

  談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設“大美大愛龍江”的號召,崔家善認為,應該從爭做“大美大愛龍江人”開始遞進式推進,首先應從弘揚我省民族英雄精神入手,使傳統美德教育離人們近些再近些。同時,要以“張麗莉為代表的英雄群體”為榜樣,教育和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大力倡導“講道德、知榮辱、做奉獻、促和諧”,並使之成為龍江人道德行為的自覺行動。此外,他還建議精神文化生活的手段要豐富多樣。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