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12月4日電 題:告別“黑人”生活——哈爾濱西泉眼水庫返遷移民和諧搬遷記
新華社記者 王春雨
“沒想到這輩子能下山,沒想到下山後有房有地有工作,更沒想到跟工作組乾部成為親人。”不少哈爾濱西泉眼水庫返遷移民表達這樣的心聲。
哈爾濱市委、市政府耐心細致做群眾工作,千方百計為群眾造福,贏得老百姓信任。
大山裡的“黑人”
“黑人”,這是以前外人對西泉眼水庫返遷移民的稱呼。“為啥叫‘黑人’,是因為我們沒身份證、沒戶口,居住地的行政村也早已被撤銷。”75歲的返遷移民王寶山告訴記者。
王寶山一家也是西泉眼水庫返遷移民。
西泉眼水庫是哈爾濱市“八五”期間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1992年開始動工建設,水庫淹沒范圍內6個行政村需整體搬遷。原青龍山村青龍屯288戶移民,先後經歷了後靠、集中、分散等6次不同安置方案,但移民問題未徹底解決。
1999年4月,下山不到半年的50餘戶移民陸續返遷,墾荒建房。當年10月,哈爾濱市有關部門出動500餘名警力和工作人員,在強拆違建房屋過程中,遭到返遷移民圍攻。
衝突發生後,西泉眼水庫返遷移民處於失控狀態。到2011年,原青龍屯所在地聚集了76戶363名返遷移民,在不通電、不通自來水、不通路、不通郵的大山中,過著沒有村民自治組織、沒有身份證的“黑人”生活。
“要說苦,那是真苦。”返遷移民於麗霞說,“山上沒自來水,井水又不衛生,只能讓小孩常年喝瓶裝水。沒電,電視、電腦用不了,新聞都是聽‘二手貨’。沒路,一下雨就出不了山,生活用品每次要買夠幾個月用的。沒戶口、沒身份證,不能上學、結婚、存款、外出打工。”
既然這麼苦,為啥不下山?
移民說,因為山裡“日子好過,有甜頭”,過著“種地不花錢,燒柴上山砍,吃魚下水撈”的“世外桃源”生活。
相關調查顯示,1999年到2011年,青龍山屯返遷移民毀林開荒5800畝,76戶返遷移民非法耕種1.2萬畝土地。返遷移民戶年均收入20萬元左右、10萬元左右、5萬元左右的各佔1/3。
哈爾濱西泉眼水庫管理處副處長關慶利說,移民家家有漁網,偷魚時兩口子同去,遇到管理員,婦女就威脅要脫衣服。無奈之下,管理處定了個“規矩”:自家吃不管,只要不外賣,就行!
這期間,西泉眼水庫被確定為哈爾濱市正式飲用水源地。返遷移民在山上大面積建設住房,毀林開荒,造成水土流失,生產用的農藥、化肥和生活垃圾對飲用水源造成污染。
“政府要搬遷,移民不走;移民要戶口,政府不給”。西泉眼返遷移民問題成了“老大難”。
耐心細致化解矛盾
今年3月15日,久旱的哈爾濱市降了一場大雪。雪花紛飛中,返遷移民問題工作組進山了。
解決多年積累的矛盾,被新一屆哈爾濱市委、市政府定為“頭號政治任務”。
返遷移民問題如何定性?這是一個“首要問題”。對此,黑龍江省委常委、哈爾濱市委書記林鐸說,全市飲用水安全是“大家”利益,必須確保;移民因政府安置不到位返遷,有一定合理性,他們的“小家”利益也是群眾利益,絕不捨棄;煮熟這鍋“夾生飯”,一定要“大小兼顧”。
經過調查研究,哈爾濱市提出,此次搬遷絕不強遷,並確定了執行原來的補償標准不變、異地搬遷決定不變,確保移民下山後,有地種或有工作、有房住、有穩定生活來源、有醫療社會保障的穩定安置。
既不能強遷,也不能用錢“砸”,要讓返遷移民自願下山,這是此次安置工作最大的“難點”。面對可想而知的壓力、風險,在工作組進山前的動員會上,林鐸說:“我負總責。”
工作組一上山,就被返遷移民潑了瓢“冷水”。
“大白臉、大白眼、大擺手。”哈爾濱市副市長、返遷移民問題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張萬平說,“這就是剛上山時移民對我們的態度。”
工作組要入戶,他們不願開門,見面後要麼一言不發,要麼冷嘲熱諷。
“有的人要求,先拿幾百萬元拍我炕上,否則免談。”“有的人說,別談了,啥條件也不走。”“有的人不信任,多少年都解決不了,你們是否‘刮一陣風’就走?”
……
化解矛盾“傳家寶”
“如果親人在山上,你怎麼辦?”進山前,張萬平帶領全體工作人員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大家認為,此次處理返遷移民問題,核心是把返遷移民當親人,通過深入細致、耐心周到的群眾工作,讓移民自願下山。
返遷移民工作組常務副主任王銘奎說,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用“真心、真意、真情”,“誠心、誠意、誠懇”做群眾工作。
在山上的每一天,阿城區紅星鎮黨委書記王向春都會熱情和移民梁佔一家打招呼:“大爺大娘,我來串門了。”安置工作組進山後,承擔任務的12個區、縣(市)按照移民戶分成多個工作隊,挨家挨戶做工作。
王向春發揮女性優勢,從上午9時上山開始,就與梁佔老伴拉家常,深入淺出向梁家長幼講解安置政策。
各個工作隊針對不同移民情況開展工作,有的請移民下山喝酒談心,有的為患病移民送醫送藥,有的給孩子買玩具……注重從點滴小事做起,增進與移民的感情。
與移民談判中,呼蘭區副區長徐靜連續兩天共17個小時耐心做移民梁喜全的思想工作,最終感動了梁喜全並簽下搬遷協議。
時任道外區民主鄉黨委書記的黃秀雲9次上山,幫助移民馬國臣找工作,並苦口婆心地做他的思想工作,終於使馬國臣心甘情願地同意搬遷。
在循序漸進的接觸中,工作組既堅持原則,又幫助移民解決看病、孩子上學、子女找工作等實際困難,返遷移民開始傾聽政策,傾訴心裡話。
王向春說:“梁佔一家從不理我到主動拉家常,再到把掛在屋頂捨不得吃的肉拿給我們吃,最後要燒炕留工作組在家住,說明從心底裡接受了我們。”
“起初我也不信,但幾件事讓我服氣了!”移民熊志斌向記者講述了他的思想轉變過程。
他說,南崗區農林局局長李新林忙碌中接到親人短信,看完後掉下眼淚,李新林抹抹眼淚繼續談。大伙搶過手機一看,短信寫道:“父病危,再不回來你會後悔一輩子。”
堅冰消融,水到渠成。3月15日工作組進山,4月15日最後一戶移民梁玉林簽訂協議。
據記者了解,目前76戶(下山分戶變為124戶)返遷移民戶口基本落完,通過各種形式解決永久性住房112戶,解決宅基地並幫助建房12戶。
截止目前,工作組已為返遷移民解決承包地996.7畝,安排就業119人,後期扶持和社保、醫保正在辦理。
返遷移民新生活
記者前不久隨工作組回訪,看到了一番新景象。
在原青龍屯所在地,映入記者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的楊樹苗,一行行青翠的松樹苗。昔日返遷移民私建的土房已被推平,北飛歸來的舊燕,也在守山工人居住的屋檐下築起了新巢。
駐守現場的阿城區林業局平山林場工人張清友說,返遷移民全部下山後,共恢復林地1.2萬畝,植樹777萬株,栽種的樹苗成活率超過90%。
在移民王寶山新家,包保乾部杜瑞光一進門,小孫子王宏志就撲到他懷裡“撒嬌”。王寶山的兒子王萬泉‘埋怨’說:“你這幾天沒來,我一個人喝酒都沒意思。”王寶山說:“要是頭回搬遷也這樣,說啥也不返遷啊……”
移民於立友的女兒“會親家”,特意請來包保乾部孫文軍當場坐席,於立友說:“我拿你當朋友,就一定信任你!”
南崗區農林局局長李新林請來包保移民熊志斌吃餃子,熊志斌說:“我跟你不見外,你多點一盤餃子,我給孫子帶回去!”
隆冬季節,雪後初晴。移民許淑琴忙完田裡的活,計劃在街邊開個小商店。她說,店名我都想好了,就叫“一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