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9日訊 入冬以來的7場降雪,一場大過一場。“打贏綠色清雪攻堅戰”、“全力奮戰保交通”,一條條擲地有聲的清冰雪指令,意味著今年的清冰雪標准更快、更淨、更環保。
環衛工人凌晨清冰雪。(資料片)
在一個個漫天飄雪的深夜和凌晨,1.5萬名環衛工人奔向城市的各條馬路、橋涵、坡道……埋頭揮鏟,晝夜不怠,直至雪清路暢。風雪中,他們的臉頰和雙手很快凍僵發紫,顧不上撣去頭頂上的白雪,忘記冰冷、忘記休息。正是這種“不畏嚴寒酷暑,甘於吃苦奉獻”的“環衛精神”,讓條條道路通行順暢。
清潔中隊隊長——清雪受傷入院心卻留在路上
入冬以來的7場雪,幾乎都下在了晚上。全市許多清潔大隊的電腦屏幕保護程序,都不約而同地換成了天氣預報。“保持通訊暢通,凌晨1時集結”,成了1.5萬名環衛清雪大軍的“軍令”。
11月27日傍晚降雪後,道裡區清潔大隊二中隊中隊長吳國琦和她的220名隊員凌晨走出家門,從城市的各個角落准時集結到尚志大街和友誼路。此時大雪已經覆蓋了路面,距離天亮的交通早高峰只有4個小時。吳國琦一邊忙著帶領隊員清雪,一邊指揮鏟車加緊鏟雪。已經整夜沒睡的鏟車駕駛員有些疲憊,一不留神掛錯了車擋。鏟車向後駛來,將後面的吳國琦和她的電瓶摩托瞬間軋倒。摔倒在雪堆上的吳國琦感到腿上一陣劇痛,一條小腿不能動了,電瓶摩托變成了一堆廢鐵。
到醫院後,醫生診斷腳趾骨折,小腿肌肉嚴重損傷。聽到診斷,她做的第一件事是把隊員攆回清雪一線。
躺在病床上的她,心還留在馬路上。手中的電話不停地撥打、接聽,每隔一小時就詢問前線的清雪進度,缺人、缺機械,她立刻打電話指揮調配。隊員在電話中詢問她的病情,她總要喊:“別管我,你們好好清雪!”受到她的感染,220名隊員乾得更加賣力。雪後6個小時,友誼路地面露出本色。
清雪機械車司機——吃住車上解決家就安在車隊
既要“綠色清冰雪”,又要高質量、高效率打贏清雪大戰,全市760臺大型清雪機械起著決定性作用。在A類街路最集中的南崗區,221臺滾刷車、鏟車、掃路車聚集在此,機械隊的數百名隊員無疑是主力軍中的排頭兵。每次接到降雪預報的幾個小時前,他們都要集合到指定區域,在寒冷中等待“雪後即清”。
身患嚴重糖尿病、又做過膽囊摘除手術的陳福纔,每次都第一個趕到集結地點。為了省電省油,他的車內總是冰涼的,人凍得哆嗦時,纔肯打開暖氣熱一會。一旦雪花灑落地面,他的滾刷車馬上衝上馬路、橋涵,反復清掃。邊下邊清,意味著一刻不停地堆雪、裝車,吃飯、睡覺都要在車上解決,上廁所也要忍到不能再忍纔能去。在一次連續四天五夜的清雪後,他的血糖昇高、身體虛弱。隊員勸他休息,可他從兜裡拿出藥,吃下一大把,又登上車點火發動。從夏天的晝夜掃路到今冬的連續清雪,陳福纔180多斤的體重迅速降到150斤。
入冬1個多月以來,清雪車隊駕駛員回家的時間都不到半個月。為了保證雪後即清、晝夜值守、邊下邊清、清根見底,他們乾脆把家安在車隊,在車裡度過每天的大部分時間。
一線環衛工人——不畏凍傷摔疼直到清根見底
2日傍晚,入冬以來最大的一場雪如期而至,接連不斷地下了好幾天。南崗和興保潔小隊55歲的任景蘭每天都要在路上掃雪15個小時以上,每天睡覺的時間只有5小時。4日23時,隊長看已連續作業10個小時的她有些體力不支,勸她回去休息。她卻說:“再乾一個小時吧,眼看就徹底乾淨了。”和任景蘭一起奮戰的40多名隊友,平均年齡都在50歲以上,經過了幾個晝夜的加班加點,好幾個人患上感冒,但是沒有一個人提出回家休息。他們拿著鐵鏟努力地敲碎道邊的碎冰和殘雪,等到路面徹底清淨時,已是凌晨1時。
道裡區二中隊隊長吳慧敏告訴記者:“雪大的時候,不少環衛工一天一夜都不能合眼。這順暢的路面,全是一鏟一鍬乾出來的。”3日下午,記者在融府康年酒店門前看到了吳慧敏隊裡的一些隊員,他們是在清完了自己的轄區後又臨時抽調到此處幫忙。正在用雪鏟把積雪推到路邊的隊員張曉梅不慎腳下一滑,歪倒在地上,雪粘了一身。此時,她還沒來得及吃午飯,已經連續乾了12個小時。
“大家都這麼乾的,有的隊友因為家遠凌晨集合時是打車來的”,張曉梅指著一名隊友告訴記者,她臉上的凍瘡已經這麼大了還不回家,再凍一天,臉就會腫起來最後變成黑色,“好幾個人已經整個臉都變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