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0日訊 木蘭『昊偉農業』以每天100元的價格僱當地農民扒玉米,經過分段、冷凍、塑封後,銷往全國各地,12穗裝禮盒最高賣到了50多元。他們通過深加工的玉米汁、玉米飲料等,也開始打入市場。
目前,哈市業界正在興起一股『上山下鄉』熱潮,雨潤、大昌、延大、匯源等一大批企業看好哈市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的增值潛力,紛紛投資建廠,搶佔農產品深加工這塊大蛋糕。
高品質農產品,『大廚房』原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擁有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農產品品質國內首屈一指的哈爾濱,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農產品資源極其豐富。目前,全市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面積已達3262萬畝,認證產品數達到2436個,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生產基地面積達760萬畝,『三品』認證面積和數量連續5年居15個副省級城市首位。
近年來,哈市依托產業基礎和優勢,圍繞水稻、大豆、玉米、生豬、肉牛、蛋禽、蔬菜等8大主導產業,按照『強引資、建園區、壯龍頭、擴基地、創品牌』的發展思路,加快推進企業向重點園區集中、資本向龍頭企業集中、原料生產向規模經營集中。目前全市已建成國家和省級重點園區14個,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144個,農業產業化生產基地面積發展到2200萬畝,參與農戶達92.4萬人,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生產基地達11個。
據市綠辦負責人介紹,近兩年來,哈市按照『一圈兩帶』及『一環四線』蔬菜產業發展規劃,實施了郊區『糧改菜』工程,全市蔬菜面積發展到170萬畝,總產量達510萬噸,玉米、水稻種植示范園區在各縣(市)遍地開花,生豬、肉牛、蛋禽等出欄量和產量均大幅增加,為哈市建設全國『大廚房』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材料。
每延伸一段產業鏈條,哈市農產品增值數以億計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哈市豐富的高品質農產品,急需的正是『巧婦』。
近年來,哈市重點推進賓西和雙城兩大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建設,兩大園區分別落戶農產品加工企業32家和76家,分別佔工業企業的23%和45%,產值分別佔整個園區產值的50%和70%。雀巢、匯源、大眾肉聯、完達山乳業、賓西牛業、高泰食品果蔬加工、大成玉米等一大批國內知名龍頭企業紛紛在各園區落戶生根。今年,龍丹日高乳業、賓西牛業肉餅加工、延大牧業肉雞加工等12大綠色產業項目全部開工,部分項目已經建成投產。隨著資產集群效應的顯現,龍頭企業集聚壯大,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步伐越來越快。
但不可否認的是,哈市農產品深加工『鏈條』短,粗加工企業佔主導地位,通過農產品深加工提昇附加值率與國內先進地區、企業及歐美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甚遠。
市農委主任楊文月認為,差距就是潛力。
以玉米為例,哈爾濱地處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之一,玉米是我市第一大農作物。今年,全市玉米種植面積1650萬畝,總產量1000萬噸,單產將達到606公斤,僅比美國低75公斤。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我市玉米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然而,我市玉米加工主要是初級產品,更多的則是作為『原料』銷售,加工產品比重小,產品附加值低。
而美國玉米產業實行『大集團+大企業+大農場』的農工商一體化經營,美國6家公司的27家工廠加工了6000多萬噸玉米,規模大、品種多、產品附加值高,一般玉米加工產品增值都在10%上,有的增值上百倍。目前已開發出3500多個產品,其主導產品包括淀粉糖、發酵酒精、淀粉制品等,尤其是燃料乙醇增長迅速,淀粉糖和發酵酒精產量已佔世界產量的40%。
楊文月認為,就農產品加工而言,每延伸一段產業鏈條,即可增值數億乃至數十億元的經濟效益。要建設高品質的全國『大廚房』,哈市必須充分發揮優質農產品資源優勢,盯緊國內外500強食品企業,真正把農產品附加值『吃乾榨淨』,把豐厚效益留給黑土地留在哈爾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