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會大會主題把握政治方向
劉國中
深刻領會十八大主題,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社會主義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所作出的歷史性選擇。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後的近百年時間裡,從洋務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到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都未能把中國從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悲慘境況中解救出來。1921年,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黨創立之初全國僅有53名黨員,力量十分弱小,但生命力巨大。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經過28年浴血奮斗,犧牲了2000萬先烈,其中有名可查的黨員烈士就有370萬人,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因此,只有社會主義纔能救中國,這是近現代中國史的一個根本結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闢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但是,由於國際國內種種原因,在相當長時間內,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上,“左”的思想逐漸佔了上風,直至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同時借鑒國際經驗,帶領人民走上了改革開放的新征程,同時開始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探索、新思考。1982年在黨的十二大上,我們黨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時代命題。30多年來,我們不僅在經濟建設上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中國奇跡”,而且在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上也取得了巨大進步,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昇,這30多年比近代中國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快地邁向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20世紀90年代後,社會主義運動在全球陷入低潮。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改旗易幟,滿以為經過短暫“休克”之後就可復蘇重生。然而實際情形並非如此,有很多國家都出現了社會動蕩,有的至今還難以走出低谷。事實證明,資本主義並非濟世良方。資本主義的所謂“新自由主義”不但害了亞洲、拉美、蘇聯東歐等國家和地區,最終連兜售者自己也自食苦果,金融危機不斷發酵、蔓延,現在還看不到盡頭。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卻展現出勃勃生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目光。中國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已經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是我們黨帶領人民九十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
深刻領會十八大主題,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從世情看,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世界仍然很不安寧,以我為敵,遏制我發展的國家和政治勢力都實實在在的擺在那裡;從國情看,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的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特別是改革進入攻堅階段,難度加大,風險加大。從黨情看,黨的主體和主流是好的,但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都向全黨提出了更加尖銳的挑戰。綜合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黨的十八大作出了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前所未有的判斷。要用好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應對好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只有勇於解放思想,勇於改革開放,善於凝聚力量,敢於攻堅克難,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腳踏實地,埋頭苦乾。
深刻領會十八大主題,必須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建設小康社會,是全國人民的共同意願,是我們黨對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是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奮斗目標。黨的十六大在總體達到小康的基礎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經過10年實踐,我們已經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黨的十八大面向未來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從“建設”到“建成”一字之差,體現了我國發展階段的重大變化。可以說,目標更加明確具體,更加具有感召力。實現這一目標,國家實力、人民生活都將發生重大階段性變化,更重要的,它將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下堅實基礎。我們要深刻認識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更加奮發有為、兢兢業業地工作,紮實推動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全面完成時代賦予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