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12月23日訊 很多人都想知道,冰城的百歲老人們一輩子到底都吃了什麼,纔讓他們獲得了超越常人的壽命,創造出百歲甚至更長的生命奇跡?隨著哈市老齡辦調研小組對冰城百歲老人相關情況調查的深入,老人們“吃的秘密”逐漸浮出水面。不過,當“食譜”逐一列出來後,卻使得參與調研的工作人員百思不得其解:他們的人生旅程當中,有過太多的挨餓經歷,但他們的肌體為何沒有留下任何“後遺癥”;他們一生當中大多數時候吃的都是粗茶淡飯,又何談營養全面及均衡呢;當生活條件好轉時,他們當中有的會吃油膩膩的紅燒肉,有的天天都要吃糖塊,甚至有的吸煙、喝酒……這些看似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為什麼不會給他們帶來疾病的隱患呢?
近日,哈醫大一院臨床營養科主任、教授閆雅更對冰城百歲老人們的日常“食譜”進行了分析。她表示:“百歲老人們雖然多數沒太多文化,但他們的飲食其實很有講究,能夠讓食物在體內發揮有用的效能,同時也能避免不必要的食物損傷肌體,所以,科學飲食也是他們的長壽因素之一。”
很久以前吃過草根樹皮
人到底吃什麼能夠長壽呢?哈市老齡辦調研小組的工作人員在走訪百歲老人的過程中,每每提起他們在過去的日子都吃些什麼的時候,有不少老人會表現得很傷感,有的甚至還流下了眼淚,像住在道外區維也納小區、今年102歲的張張氏,當年她的丈夫為了讓一家人吃飽肚子,沒日沒夜地乾活,後來竟活活地累死了。張張氏說:“那個時候太苦了,有什麼吃什麼,草根、樹皮也沒少吃呀,能填飽肚子就已經很不錯了。”
參與百歲老人調研並編寫《哈爾濱市百歲老人調研報告》的哈市老齡辦事業處調研員戰陽斌說,老人們小時候所生活的家庭大多數子女比較多,而且家裡通常都很窮,沒有那麼多的糧食給孩子們吃,所以,大多數家庭都是省著吃糧食。吃的東西也就是那麼幾樣,像窩頭、大餅子、玉米面粥,再加上白菜、土豆、綠葉菜,成年累月都是吃這些東西。如果遇到飢荒年,連這些東西也吃不上,就只能找樹皮、草根吃。
分析:“節約基因”起作用
冰城的百歲老人們都是從苦日子裡走過來的,按照現在的視角,他們的飲食非常粗糙,營養基礎也差,可是他們卻依然有一個硬朗的好身板,生活的艱苦並沒有給他們的身體帶來任何“後遺癥”,反而使他們人生的歲月走得更為久遠。這種現象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從事幾十年營養學研究的閆雅更教授分析了背後的科學道理,簡而言之,“人的身體可以忍受一定的飢餓,卻不能容忍暴飲暴食。”
人的身體有一種“節約基因”進行控制。當人的生活極度貧困、食物極度匱乏的時候,這個基因為了使人生存下去,就會對身體進行調節,即身體攝取的食物減少時,它會使人的代謝也同時減慢。而一旦生活條件好轉了,食物充足了,這個基因又會適當地進行調節,不過,請注意,它不是劇烈地調節,而是逐漸地調節或者我們稱之為“逐漸適應”。當那些百歲老人們也有了充足的食物時,他們沒有一下子大量食用,而是始終保持定量攝入,說白了,就是他們懂得“節制”,這是百歲老人飲食上的共同特點。所以,那個時候雖然條件異常艱苦,卻沒有給他們帶來任何疾病。生活好轉了、食物多了,他們也沒有暴飲暴食使自己變得肥胖,結果避免了相關疾病。
現在有另外一個群體,他們也是從苦日子走過來的,現在卻有不少人變得肥胖了。上世紀70年代以前的人都經歷過“供給制”,曾經吃不飽,而一旦食物充足了,有些人就使勁兒吃,體內的“節約基因”不再起作用,結果使自己變成了胖子。人的各種細胞中,只有脂肪細胞是無限量增多的,而脂肪細胞的增多又使某些疾病“纏上身”,醫學上稱為“肥胖相關疾病”。
吃了一輩子粗糧也不夠
在《哈爾濱市百歲老人調研報告》上有這樣一句話:很多百歲老人一生清苦,有討過飯的,有當過童養媳的,也有做過苦力的。他們在飲食上很普通,粗茶淡飯而已,沒有特意養生,刻意追求長壽。
哈市老齡辦事業處調研員戰陽斌表示:“百歲老人們大多數都是沿襲以往的飲食習慣。很多老人年輕時吃不飽、穿不暖,維持生活只能靠一些價格便宜的粗糧,由於吃了很多年,飲食習慣已經形成,所以到了老年,他們飲食當中的主食就是以粗糧為主。”
哈市101歲的丁劉氏就吃了一輩子的粗糧,她回憶說,小的時候家裡人口多,能讓孩子吃飽飯曾讓父母感到自豪,“那個時候,頓頓都是一碗玉米面粥,一個窩窩頭,想吃別的也沒有。”吃粗糧的飲食習慣一直被丁劉氏保持到現在,玉米面粥、大餅子、爛熟的蔬菜,都是她喜歡吃的,“從小到大就吃這些東西,已經習慣了,吃細糧我覺得腸胃不舒服。”
分析:常“粗吃”粗糧有益健康
與這些百歲老人不同,現在更多的人飲食當中的主食是以細糧為主,細糧和粗糧相比,哪一種對健康更有利?閆雅更教授認為,從營養學角度講,粗細糧合理搭配纔更科學,粗糧當中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更加豐富,而總吃大米、白面的人,將來身體出現問題的幾率會比吃粗糧的人大得多。
糧食分很多種,人體攝入糧食的種類相對雜,營養纔更全面,如果一個人長期吃大米、白面,甚至吃精白米面,其身體一定會出現問題,因為粗糧中所具有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無法從細糧中獲取,糧食被加工得越精細,營養素損失得越多。糧食的吃法也不要過於精細,像蛋糕、餅乾、油條、麻花等,在加工過程中,會使糧食當中的營養物質有所流失,加上被人為地添加了一些添加劑,所以不如“粗吃”健康。“有很多百歲老人一輩子都不會吃這種加工過的糧食,他們只愛吃自家做的純糧食。”
不過,雖然粗糧對人體的益處很多,每頓也不建議吃得過多。糧食可以吃得雜,但是量一定要適當,如果吃得過多,即使是粗糧,也會使人體健康出現問題。“百歲老人們的每頓飯都吃七八分飽,沒有過飽的情況,他們從不給自己的身體造成更多的負擔,你可以想象,他們的髒器其實一直保持輕松愉悅的狀態,所以,他們能輕松活到100多歲。總之,他們吃得有營養,吃得有分寸,他們的飲食成就了他們的長壽傳奇。”
紅燒肉、糖塊也愛吃
現在有的人不敢吃肥肉,有的人一口糖也不敢吃,還有的人滴酒不沾,因為他們認為這些食物對人體有害,會使人患上動脈硬化、糖尿病等相關疾病,可是在調查中發現,很多百歲老人對此並不“忌諱”,他們有時饞肉了,會要求家裡人給做紅燒肉吃;有的常年吃糖塊,兩個星期就能吃半斤;還有的愛喝小酒,有一天一頓酒的,也有一天兩頓酒的。
根據《哈爾濱市百歲老人調研報告》顯示:在124個百歲老人調查樣本中,完全吃素食的只有21人,佔17%;葷素搭配的有76人,佔61%;喜歡魚肉葷食的,有27人,佔22 %。也就是說,大多數百歲老人對食物的種類並不挑剔,而是家裡有什麼就吃什麼。
調研員戰陽斌介紹,在走訪百歲老人的過程中,聽到家屬說得最多的話就是“規律”,百歲老人的生活有規律,吃飯也是按時按點的。此外,即使再好吃的東西,他們也從來“不多吃”,而即使再不好吃的東西,他們也能做到“不少吃一口”。
分析:他們都懂得“節制”
“百歲老人們其實吃得非常科學,恰到好處地符合了營養學當中人體與攝入體內食物種類與比例的要求。”閆雅更教授認為,他們的飲食強調“量”,而不是“質”。量上控制好了,是絕對不會吃出毛病來的,比如偶爾吃上一兩塊紅燒肉,是絕對不會得高血脂癥的。反過來,現在的很多高膽固醇血癥患者都是好幾年不敢吃肉、不敢吃高膽固醇食物的,而仍然血脂高,歸根結底,就是飲食中的“量”出現了問題。
“飲食對於人的壽命的長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百歲老人的飲食結構一定是合理的,他們一天的飲食當中各種營養比較均衡,有糧食,有肉、魚、蛋、奶、豆制品等當中的一種至兩種,也有一定量的蔬菜和水果以及適量的油和鹽。如果一個人的飲食結構不合理,是絕對不會長壽的。只有懂得“節制”,纔有可能成為長壽老人。“你看,冰城的百歲老人哪個暴飲暴食?無論吃什麼,他們都非常‘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