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牡丹江
搜 索
2012中國農業網站發展論壇在牡丹江市舉行
2012-12-26 09:44:44 來源:大鵬新聞網-牡丹江日報  作者:王雪峰 王唯先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26日訊 12月21日,2012中國農業網站發展論壇暨農業電子商務研討會在我市舉行,來自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業內人士圍繞農業信息化等展開研討。這一國內農業信息化的高端論壇緣何落戶雪城?與會的農業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吳秀媛一語中的:牡丹江農業信息化建設突飛猛進,已走在了國內前列。

  吳秀媛口中的“突飛猛進”,與牡丹江市今年大力推進的新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項目密切相關。日前,作為國家首批83家信息化試點項目和我市今年33件利民實事之一,這一項目已全部建成。但在我市主管部門看來,牡丹江農業信息化建設仍任重道遠。如何在國內領先的基礎上布局未來,為雪城農業生產帶來技術革命,成為論壇內外思考的焦點。

  領先國內的農業信息化體系

  “信息技術與農業結合,將給生產和經營帶來巨大發展。”市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近年來,我市農業和農村信息化環境不斷優化,先後建設了牡丹江農業信息網、新農村信息網等平臺,為實現更高層次的信息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依托這樣的條件,我市申報的新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項目成為國家首批83家信息化試點項目之一,並被列為2012年全市33件利民實事之一予以重點推進。

  該項目針對未來農村信息化需求超前謀劃,投資2280萬元,構建了我市農業信息服務的“123”框架,即建設一個綜合服務信息平臺;網絡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兩大支橕體系;培訓教育、農村社區化服務和信息富農三大工程,具有國內領先水平。

  “新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項目的建成,深度整合了我市農業信息資源。”專家表示,我市已形成覆蓋市、縣、鄉、村四級的農業信息網絡,全市876個行政村開通了的村級網絡視頻平臺,實現了農技推廣“零距離”、生產服務“全程化”。

  網聚天下促進特色產業發展

  “以往魚要是生了病,得大老遠把專家請來,現在有了這視頻系統,坐家裡就能解決問題。”讓東寧縣老黑山鎮農民劉友慶贊不絕口的系統,就是新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項目的一部分。如今,農民只要登錄牡丹江農業信息網,點擊首頁上的鏈接,就能與值班專家面對面。

  通過這一平臺,我市開辦了農技培訓“金手指網絡課堂”,集中全市優秀農技專家,進行互動農技培訓。目前,全市共開辦市級網絡培訓課堂221次,受益農民23.2萬餘人次。我市還建立了農技推廣視頻點播系統,圍繞特色產業,把培訓教程和生產能手的看家絕活拍成科教片,有效解決了當前農技推廣經費不足、傳播時效性差、傳播面窄等問題,加快了科技成果應用轉化,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我市還充分發揮信息平臺的市場服務功能,架起了農產品與大市場的橋梁。全市大型批發零售市場已建立了信息采集發布系統,並在俄羅斯遠東最大的農副產品集散地——烏蘇裡斯克市建立了信息采集點,境內外農副產品價格信息每日在牡丹江農業信息網上發布,促進了我市優質農產品的對俄出口。

   “織網”舉措任重道遠

  “我們將以此次盛會為契機,進一步推動農業現代化信息高速公路建設。”正如市農委主任閆海民在此次論壇發言時所說,雖然我市農業信息化建設成果顯著,但相關工作仍任重道遠。

  以產品標准化追溯系統為例。我市通過深度開發新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系統項目功能,進行了通用化設計,增加了生產者、生產資料、履歷等不同追溯物關聯,搭建了“一切皆可追溯”的框架。但目前,這一系統仍處於起步階段,暫時僅對7戶農戶、4個稻米企業、2個瓜菜基地和1個養殖企業進行全程監控,覆蓋面較窄。

  對此,我市計劃用3年時間,對寧安221萬畝耕地、87個企業、5萬農戶、7萬個點次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實現信息化管理,進而帶動全市農業信息化建設,促進農產品生產過程標准化,力爭在全省率先實現追溯體系信息化管理。

  “今後,信息技術的新概念,也將在我市加快應用。”專家表示,信息技術的更新換代是此次論壇的焦點之一,對我市農業信息化發展有啟迪作用。我市將積極把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納入農業信息化建設,二者結合將使得農技推廣更為高效,並使一些農業生產活動趨於自動化,從而為農業帶來一次技術革命。

責任編輯: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