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2月30日訊 26日,在黑河市愛輝區黃旗營子華之寶鱘魚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黑龍江淡水網箱養魚基地,十多位工作人員正忙著管護冰面越冬大棚,外面的氣溫雖然已達零下25攝氏度,但大棚裡的魚依然活蹦亂跳。技術人員孟辰對記者說:『明年計劃建設越冬池1000平方米,上鱘鰉魚深加工項目,打算向俄羅斯出口鱘魚肉。』
『片片白雲峰頂上,潺潺溪水山下流,處處青山披綠裝,千林競秀百鳥飛。』黑河人知道,優美的生態環境是大自然賜予的寶貴財富。近年來,黑河市按著『保護優先,加快發展』的原則,全力推進生態建設。良好的生態建設保住綠水青山,隨之帶來滾滾財源。一批批綠色、生態產業的孕育和成熟,讓黑河人從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實踐,而今,生態建設的成果已開始轉化為綠色生產力!』黑河市委書記劉剛說。
長年的精心呵護使得黑河段的黑龍江水從未被污染過,至今仍保留著完好的原生態環境,同時,這裡盛產鱘鰉魚以及『三花五羅』等冷水魚,具有發展北方寒地冷水養殖獨特的資源優勢。黑河人動起了發展綠色漁業的念頭,於是,網箱養魚把這一思路變成了農民增收的出路。
『經過無污染的江水自然衝刷,網箱養的魚烹調起來口感好、肉質鮮,每公斤能賣到八九十元呢!』陪同采訪的愛輝區水產局副局長高志波介紹,目前,全區在沿江6個鄉鎮、184公裡界江沿岸形成了一條特色江魚養殖帶,漁民年人均收入3.38萬元。
黑河市將建設黑龍江冷水魚養殖帶納入『十二五』發展規劃,投入資金近1800萬元用於發展冷水魚養殖生產,初步形成了愛輝區、孫吳縣、遜克縣沿江網箱養殖帶。今後五年冷水魚養殖面積將達到28.8萬平方米,投放網箱1.8萬個,黑龍江特種魚產量將達到7200噸,實現經濟效益1.95億元,帶動黑龍江沿岸縣區旅游、觀光、休閑產業興起,成為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的一條新途徑。
為保護良好的林業生態,黑河市在『十一五』時期,相繼實施了退耕還林、國家森林撫育補貼試點等工程,森林蓄積量大幅增加。以此為契機,他們提出『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的思路,積極發展優勢產業,大力培育特色產業,逐步形成了森林綠色食品采集與加工、北藥開發、特色經濟林種植、森林生態旅游和對俄林業科技合作等多業並舉的林業產業化發展格局。
從『單槍匹馬』采收野生藥材闖市場,到成立合作社種植北藥『組團經營』,孫吳縣興安山產品種植加工專業合作社社長趙立君,見證了黑河林業產業發展的歷程。在興安山產品種植加工專業合作社藥材種植基地,蒼術、赤芍、防風、黃?等中草藥訂單不斷。趙立君說:『目前,合作社的種藥戶已達24戶,北藥種植面積達2000畝,年收益高達200萬元。』
黑河市還以科研成果轉化為前提,建成大果沙棘、藍靛果忍冬、歐洲花楸、穗醋栗四處北方寒地優良樹種繁育基地。近期,已將藍靛果忍冬作為黑河發展藍莓產業的主栽品種,打造藍靛果忍冬等示范栽培基地1萬畝,預計到2015年,將完成藍靛果忍冬『有機標准』基地化種植面積10萬畝。
生態資源得到有序保護和利用,從清潔能源『風』生『水』起的發展可窺見一斑。
2007年,愛輝區引進國電龍源集團開發風電項目,建設大黑山、小黑山、松木山、臥牛湖四個風電場。項目建成後,年上網電量10.4億千瓦時,銷售收入達6.3億元。為構築產業鏈,通過招商引資吸引上海電氣風電設備有限公司,落戶北安慶華新能源戰略產業園。日前,該公司生產的首批低溫型2MW風電機組順利裝車,運往賓縣大頂山風電場,標志著該市風電制造、風能發電產業正在逐步形成。
多年來,黑河市水電事業從小到大,走出了一條水電資源開發可持續發展之路。目前在建的金灣水電站裝機容量2.2萬千瓦,累計完成投資1.7億元。小水電裝機佔全省小水電裝機容量的58.7%,居全省各地市之首,水電開發也已成為黑河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