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大慶大同區現代農業種出『鐵杆莊稼』
2013-01-03 21:11:04 來源:黑龍江新聞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新聞網1月3日訊 隆冬時節,白雪皚皚。日前,記者走進大慶市大同區,采訪現代農業發展給農民增收帶來的變化。

  在大同鎮三村棚室園區,農民何良正帶領一幫工人往臨時搭建的消毒“車間”裡運送菌袋,然後用高溫蒸汽鍋爐殺滅雜菌。大家的帽子兩側掛滿白霜,頭頂卻熱氣昇騰。溫室內,何良正的妻子田麗和幾個女工忙著接種菌苗,動作迅速而嫻熟。聽說記者對棚室食用菌感興趣,田麗打開話匣子:“我這一棟溫室能放2.5萬個菌袋,一個菌袋生產蘑菇的純利潤在3元左右,一棟溫室手拿把掐能掙六七萬。種棚室旱澇保收,是‘鐵杆莊稼’,我們坐在家裡就能賺錢。”

  何良夫婦吃“蘑菇飯”十幾年了,由於技術過硬、蘑菇質量好,哈達批發市場、大慶九區批發市場、綏化等地的客商都搶著收購。前幾年,夫妻倆在這個園區租了棚室,今年村裡幫助協調地塊,他又在園區自建了7棟溫室。按照相關扶持政策,老何得到近10萬元的建棚補貼。記者問夫妻倆以後有啥打算,田麗快言快語:“國家讓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惠農政策越來越多。我們打算明年再建幾棟溫室,成立合作社,大家抱團賺錢。”

  大同區是大慶市的農業大區,歷史上,該區農業看天吃飯,作物產量低、效益差,農業增效慢、農民增收難。從2005年開始,大同區“鯉魚躍龍門”,提出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工業化理念發展棚室產業,確定了“全區抓棚室、突出抓基地、重點抓品牌”的發展思路,出臺一系列得力政策支農、惠農,並按照集約化、規模化、園區化的標准,全面優化農業產業化布局。一座座24小時開足馬力的“綠色工廠”拔地而起,實現了農民變工人、農田變車間的目標。

  截至目前,全區棚室總量由幾千棟發展到6.1萬棟,年產果蔬21萬噸,產值超過9億元,成為全省最大的棚室綠色果蔬生產基地,同時榮獲“中國優質果品之鄉”、“中國寒地提子之鄉”等殊榮。農民人均年收入由6年前的3500元增加到現在的1.26萬元,翻了近兩番。其中僅棚室一項,就為農民人均年收入貢獻4100元。大同用不足5%的土地,創造出25%的農業增加值和近1/3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以棚室經濟為代表的現代農業、設施農業,創造了我省農業戰線令人矚目的“大同奇跡”。

  走進林源鎮新村農民孔愛芹家,院裡一座高大的“玉米山”十分紮眼。她告訴記者,2011年采用膜下滴灌技術種了150畝玉米,畝產1700斤,純收入12萬元。“膜下滴灌抗旱、節水、節肥、省工、增產,好處真多。今年我種了200畝,你看這苞米堆,肯定又‘掏上’了。”

  大慶地處我省西部旱區,十年九旱。為改變農業靠天吃飯局面,近幾年,大慶市積極扶持、大力推廣玉米膜下滴灌,變傳統的澆地漫灌為直接給玉米“打點滴”。大同區“趁熱打鐵”,規劃建設了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區3處、5.4萬畝,同時大力推廣兩壟一平臺、機械拾膜、測土配方平衡施肥等技術。農民從起壟到下種,從覆膜到透苗,從滴灌設施安裝到使用,產前產中環節一系列技術服務由農技部門一包到底。今年,全區發展地埋式膜下滴灌22萬畝,超過耕地總面積的23%。標准化生產技術普及率達到78%以上,增產糧食1.4億斤,農民人均增收近700元。

  高樓望月,區委書記王玉自信滿懷:“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我們將突出抓好棚室經濟和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2013年計劃新建棚室2萬棟,使棚室總量達到8.1萬棟,果蔬產量達到30萬噸,打造中國北方最大的棚室果蔬生產基地,同時高標准建設地埋式滴灌10萬畝,使農民人均純收入力爭達到14500元。”

責任編輯:連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