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專家:可致癌物質能夠附著於PM2.5顆粒進入肺中
2013-01-09 10:23:25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劉旭 王辛娜 原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9日訊 正常成年人平均每分鍾呼吸16次,每呼吸一次約吸入500毫昇空氣,這其中除了氧氣、氮氣等主要氣體外,還有PM2.5。

  如今,PM2.5已成為市民熱議的一大話題。它來自哪裡、又去向何方?目前,哈市已向公眾發布PM2.5監測數據,對此哈市一位環保專家說,監測數據公開容易,污染治理起來肯定不輕松。但自PM2.5監測伊始,我們已經走出了治污的第一步。

  一呼一吸間直入肺部

  昨日14時,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學教研室教授那曉琳走出校園大門,習慣性看了一眼手機,發現實時發布的空氣質量指數:南崗學府路,349,下邊標注著醒目的紅色“哭臉”。

  那曉琳關注PM2.5已有多年時間。她說,大氣的污染日益嚴重和肺癌的發病率上昇有著密切的關系。每到滿城煙霧時,各大醫院的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炎等疾病患者便增多。一組科研數據表明,過去30年肺癌的發病率在逐年增加,上昇了46.5%。那曉琳說,肺癌的死亡率還是很高的,一般發現時多是中晚期。

  研究表明,一般直徑大於5微米的顆粒物被人吸入後,進入上呼吸道後可以被阻隔,同時人們可以通過咳嗽、吐痰來排出這些顆粒物。但PM2.5,這個直徑不到頭發絲1/20的“小顆粒”,在人們一呼一吸間,直入人的肺部。那曉琳說,塵肺病是在特定工作環境中,吸入高濃度PM2.5等顆粒物導致的職業病。現實生活中,PM2.5被人們吸入後,其影響不會如塵肺病那樣在短時間內顯現,它的效應是緩慢的,也是日積月累的,對人體的影響可能是在10年後或者數十年後纔出現。


  成了“毒物”的載體

  專家表示,真正可怕的並不是PM2.5顆粒本身,而是可以吸附在其身上的、有毒的物質多環芳烴。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國際持久性有毒物質聯合研究中心,一直在關注PM2.5中的有毒物質。

  研究者表示,PM2.5是指大氣中的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2.5微米以下的顆粒物的統稱。

  可致癌物質“多環芳烴”便是可附著於PM2.5顆粒的一種有毒物質。經過它的包裹,它將PM2.5變成了有毒的顆粒,一旦通過人的呼吸進入肺中,後果可想而知。

  城市中哪些作業會產生“多環芳烴”?經過對哈爾濱城市大氣中多環芳烴的跟蹤監測結果顯示,采暖期哈爾濱大氣中多環芳烴主要來源其中六成源自煤的燃燒,三成來自汽車尾氣。采暖期結束後,汽車尾氣的“貢獻率”上昇至六成,成為常年的污染源。從尾氣、燃煤等污染源中排放出的PM2.5顆粒,都裹挾著多環芳烴,它是有毒的。

  四種顆粒是主力軍

  入冬後,黑龍江科技學院教授劉彥飛每天早上出門都要帶上口罩,防寒只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保護呼吸系統。

  對於劉彥飛來說,PM2.5已經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從2007年開始,他便致力於哈爾濱空氣質量和PM2.5的檢測研究,在研究中他發現,冰城的PM2.5,每個季節都是不同的,當然它最喜歡聚集在冰城冬日中。

  劉彥飛曾連續兩年在嵩山路、科技學院、群力新區設置三個監測點。經過對監測數據的分析,冰城PM2.5主要由“四大天王”組成:汽車排放的尾氣;煤炭和垃圾焚燒形成的飛灰;建築和道路揚塵產生的礦物顆粒;植物孢子花粉細菌病毒的生物質顆粒。這些超細顆粒,在人們的一呼一吸之間,很容易被人們吸入肺泡。

  劉彥飛研究發現,這些顆粒包含的58種物質,其中17種物質來源於車輛尾氣、工業廢氣等“人為”工業排放。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冬季時我市的PM2.5易出現濃度較高的狀況,冬天采暖期燃煤增加了成分的來源。


  有著“多面性格”

  PM2.5其實還圍繞在我們生活的樓宇之間。

  為全面掌握這看不見、摸不著的有害顆粒,全國多個城市都用專業設備對其進行24小時監控,但“淘氣”的PM2.5不時向人們展示它的“多面性格”,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甚至不同的高度,都會導致PM2.5的不同密度。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生張亞男、顧昊等在高繼慧教授的指導下,對此進行了專門實驗。

  項目組選取了哈爾濱香坊區一處有代表性的小區,在同一天9時至17時進行PM2.5監測。監測顯示,上午,PM2.5濃度偏低,局部濃度峰值出現在1樓、9樓和16樓;下午,PM2.5濃度長時間偏高,從9樓左右起上面的各層濃度開始昇高,並於13、14樓附近出現全天濃度峰值,濃度可達到國家標准的4倍左右。

  分析認為,PM2.5如此多變可能是由於底層的顆粒物隨熱空氣不斷向上移動,從而使高層PM2.5濃度增加。而小區高層建築上方的橫向氣流帶走了部分顆粒物,致使頂層PM2.5數值略有降低。他們從而得出結論:10層以下PM2.5濃度偏低,且早晚變化幅度也比較小;而10層以上的高層濃度總體偏高,且早晚變化幅度很大,下午有明顯上昇。


  “出爐”流程全景解析

  PM2.5是如何被捕捉到的?監測數據又是如何向社會發布的?近日,記者跟蹤了PM2.5“出爐”的整個流程。

  記者日前在位於松北的哈爾濱商業大學內的國家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網松北商大站NO230100086,看到了正在工作中的PM2.5監測儀器。

  監測儀器主要分采樣器、通道和PM2.5監測分析儀幾個部分。除采樣器安置在監測站樓頂外,其餘部件都在室內。

  PM2.5監測分析儀的工作步驟是——空氣中的顆粒物通過動力泵被吸入采樣器中,被切割成2.5微米左右的顆粒物,大於2.5微米的顆粒物將被阻擋在切割器之外。而後,監測分析儀用β射線法最終測算空氣中的PM2.5濃度變化的程度。整個過程歷時約30秒。

  在監測站內,記者看到,除了PM2.5的監測分析儀外,還有若乾個外形似微波爐的儀器疊加在一起,它們是監測分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的儀器。

  據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工程師騰世長介紹,監測儀器采集到的監測數據通過3G網絡實時上傳到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及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經過對數據的技術分析後,便可得出PM2.5等污染物的濃度數值。而後,監測數值每小時在哈爾濱市環境空氣質量發布系統內更新一次。

  昨天14時8個監測點“嚴重污染”

  昨天14時,我市12個監測點中,4個監測點的空氣質量等級為“重度污染”,8個監測點的空氣質量等級為“嚴重污染”,其中阿城會寧的污染最嚴重,AQI實時為413,12個監測點的首要污染物均為PM2.5。

  據了解,PM2.5的監測單位是微克/立方米,一般而言,日均值超過75、年均值超過35就是超標。哈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總工程師白羽軍說,目前哈爾濱的12個空氣質量監測點,是按照舊城區的區域分布,全市共12處,均為國控監測點。國控監測點就是環境空氣質量評價點。哈爾濱的監測點分布密度與國內同類城市相比,是比較高的。

  白羽軍表示,與北京相比,哈爾濱可能少了一些針對特殊污染源等建立的監測點。進一步舉例,北京有專門設在主乾道等污染重地段的監測點,目的是為了監測“污染源”。另外,北京也有設置在上風口等區域的監測點,目的是為了監測大氣遷移對城市空氣質量的影響。目前,哈爾濱還沒有這樣的針對具體污染物或者具體研究方向設置的監測點。

  以往,哈爾濱“好天”的評價標准,是根據API指數計算全年優、良天數的總和,得出哈爾濱“好天”的天數。今年,哈爾濱將采取年底公布PM2.5等污染物的年均值這樣的方法衡量哈爾濱的空氣質量。白羽軍表示,以後“好天”這樣的字眼不會再出現了。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