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1月9日訊 一條溝渠看上去像一道大壩。初冬還處在軟凍狀態的泥土被挖出後逐漸凍成泥坨,一大塊一大塊像麻花一樣擰在一起,像一根粗大的繩子橫臥在茫茫原野之上。

軍馬場起點水閘
在經歷一場又一場風雪的覆蓋、抽打、雕刻,這根一眼望不到邊的“泥坨繩”仿佛有了活氣兒,像一條黑底白花的巨蟒,從林甸縣三合鄉境內的軍馬場出發朝著對面的老馬場方向蠕動。
這條綿延10多裡長的大溝在去年12月初形成,由於地處紮龍濕地核心區,天寒地凍,人跡罕至,加之大雪覆蓋,很難被人發現。

知情人提供的挖溝視頻截圖
知情人說,選擇在冬季下手,挖溝者認為是“天時、地利、人和”,等來年春暖花開,這條“巨蟒”就會變成一灘泥水悄然融入濕地萬物中。那時,人們能看到的只是一汪清淨的渠水,波瀾不驚。
出林甸縣城向西北方向行40餘公裡便是記者此行采訪的目的地——紮龍濕地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挖溝現場位於林甸縣三合鄉與育葦場交界處的老馬場和軍馬場之間。記者是接到林甸林業部門一位知情人的報料趕來的。1月6日,新年後難得的一個大晴天,空氣的通透性極好,沈寂數日的紮龍濕地似乎又煥發了生機。風中搖曳的蘆葦、眼前驚飛的野雞以及遠處躍動的野兔構成一幅生動的濕地冬趣圖。直到車子開到大溝前,記者纔發現大溝的存在——幾場大雪,已將大溝偽裝得看不出啥模樣。遠看,整個濕地白茫茫一片。

凍泥坨
起早貪黑
十多天挖出一條大溝
知情人告訴記者,這條大溝長約10裡,“從東南一直乾到西北。”
記者在現場看到,大溝深約兩米,寬約三米,挖出的泥土堆高約兩米。大溝一眼望不到頭,自東南向西北方向延伸。知情人指著遠處模糊的村莊說,“那裡是老馬場屯,到那兒,這條溝就到頭了。”
記者踩著半尺厚的積雪一步步向前,只見溝邊堆起的泥土均是呈1米見方的坨狀,泥坨與泥坨“糾纏”在一起,其間夾雜著被擰折的蘆葦。知情人說,這些凍泥坨和挖掘機鏟斗的形狀差不多,那是因為在一個多月前施工時,濕地尚未完全凍實,“像冰糕一樣,挖出來什麼形狀就凍成了什麼形狀”。

濕地核心區內的長溝
循凍泥坨前行,記者的視線范圍只能看到百米左右,百米之外便是白茫茫一片,似乎大溝已經到了盡頭,但繼續前行,大溝又延長了百米。如此往復,始終不見盡頭。步行數百米後,我們決定回到原點改乘汽車沿溝旁便道重新用車輪丈量大溝的長度。
車子啟動前,記者注意到,大溝東側不遠處是軍馬場,起點距離九支乾(水利工程,其標志是一個提水閘)20米左右。走走停停,記者的行車路線略有彎繞,而這條大溝的走向卻是相對筆直的,一行筆直的電線杆似乎成了這條大溝的參照物,挖出的泥土沿著電線杆一側規矩地堆放著。
半個小時後,車子即將進入老馬場屯時,大溝止於老馬場屯界溝處(其標志是界溝上的一處簡易水泥橋),與界溝交會,泛起的凍泥坨將界溝堵了個嚴嚴實實。此時,汽車裡程表顯示距離是5.8公裡。
自西北至東南,地圖上的老馬場與軍馬場之間的距離不足5厘米,而記者沿大溝旁的便道驅車實測的裡程為5.8公裡。車載GPS定位顯示,大溝兩端分別位於東經47.11.047,北緯124.22.075和東經47.09.294,北緯124.28.159。
老馬場屯一片寂靜,屯中不見人也不見雞狗,只有一座座土坯房頂上冒出的炊煙讓人感到一絲生機。
有居民向記者證實,挖溝時間大約在去年11月下旬,到12月3號左右完工。“一臺黃色的挖掘機起早貪黑挖,一天能挖好幾百米。挖溝的除了一臺挖掘機外還有一臺小車跟著,也不背人,我們還以為是正規的水利工程呢。”
至於是什麼人挖的溝,老馬場屯的居民也不得而知。
斷水造草濕地變牧場
鶴類生存嚴重受影響
知情人告訴記者,入冬以來,在紮龍濕地保護區內挖溝的不止這一處,在靠近軍馬場一側的紮龍濕地自然保護區緩衝區范圍內,也被人挖溝築壩、圍堰造田,溝渠縱橫三四條,綿延數公裡。
他說,挖溝者之所以選擇這個季節下手,首先是冬季在濕地施工,機車不至於陷入濕地,利於作業;其次是冬季施工便於隱蔽,施工現場被雪覆蓋後,不易被發現。來年春天,凍成坨的泥水融化後與濕地融為一體,加之野草長起後,便可將其遮蓋,除了一條水溝外基本不留痕跡。等監管部門發現了,已經“水到渠成”。
知情人還告訴記者,這條10多裡長的深溝,將紮龍濕地核心區軍馬場與老馬場之間這部分面積一分為二,橫貫東西的深溝將阻斷今春紮龍濕地的上游來水,其下游約30多平方公裡的濕地將因缺水變成牧場。
“現在草原比蘆葦的價格要高出一倍,一噸牧草的價格在七百元左右,一噸蘆葦的價格纔三百多元。”知情人說,“挖這條大溝的人目的就是要‘斷水造草’,把濕地變成牧場!”
他說,這塊將要變成牧場的區域是白頭鶴、白枕鶴、丹頂鶴等鶴類的重要棲息地,每年春秋兩季在此棲息的鶴類達數千只之多,沒有了水,鶴類將被迫改變棲息地,這將嚴重影響鶴類的生存環境。
“這條深達兩米的大溝,已經挖斷了濕地的隔水層,大溝像一個巨大的漏斗,上游烏裕爾河的來水,經漏斗滲漏入地下,使原本就缺水的紮龍濕地雪上加霜。也使國家每年投入紮龍補水的大量資金打了水漂。”知情人痛心地說。
專家稱挖溝會把濕地挖“漏”
眾所周知,濕地在蓄水、調解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被稱為地球之腎。而眼前,紮龍濕地這顆地球之腎卻遭到了殘酷的傷害。一位常年在紮龍濕地搞學術研究的專家痛心地說:“紮龍濕地形成年代久遠,已經把地下滲水的縫隙彌合得很好了。雖然這些年這裡地下水位下降,使得紮龍濕地的乾旱程度加劇,但有這層‘泥底子’保護,濕地沒發生嚴重滲漏,水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目前有的溝已經挖到了黃土層,挖‘漏’了濕地,進來多少水都得往地下滲,就像在塑料布上捅個口子,再想彌合還得經過若乾年。”
有林業專家指出,挖溝行為是諸多破壞濕地行為中破壞性最大的一種,它不僅截斷了自然水源,而且由於已經挖到黃土層,基本形成了底漏,使濕地內的水下降速度加快。更為嚴重的是,由於挖溝改變了濕地原有的地貌,鶴類將不會選擇在附近築巢繁殖。
新聞鏈接
濕地禁令
《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第十四條
(一)排放濕地水資源;(二)挖溝、築壩,開墾濕地;(三)破壞魚類等水生生物洄游通道和野生動物的重要繁殖區及棲息地;(四)擅自采砂、取土、放牧、燒荒、砍伐林木、采集國家或者省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五)非法獵捕保護的野生動物、撿拾鳥卵或者采用滅絕性方式捕撈魚類及其他水生生物;(六)向濕地自然保護區內排放污水或者有毒有害氣體;(七)向濕地及周邊水域投放可能危害水體、水生生物的化學物品;(八)向濕地及其周邊一公裡范圍內傾倒固體廢棄物;(九)其他破壞濕地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