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9日訊 僅1分鍾,一家醫院的10個專家特診號就被掛完了,半小時內,其他專家號也全部被掛完。患者對醫院的專家號趨之若鶩,寧可清晨兩三點鍾到醫院排隊,也不願意去掛普通醫師的門診號。對此,市人大代表陳利銘在兩會期間提出一份建議:取消專家門診,平衡醫療資源,讓更多年輕醫生獲得機會,提高其醫術水平。
代表建議
陳利銘建議,『專家門診』導致了醫療資源失衡,特別是對年輕醫師的成長不利,且愈演愈烈,其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應值得研究。醫改在深入的推進之中,如何公平、高效使用現有醫療資源,特別是讓年輕醫師能夠更多發揮作用,應成為醫改中著重解決的問題,畢竟醫院中的大部分患者是普通病患,危急重癥只是很少的部分。即便是危難重癥,是不是都要由『專家門診』來治療,也需從制度上做一些安排。
記者調查
昨天8時30分,哈醫大一院門診掛號處前就排滿了人。一位患者告訴記者,不到3時就來醫院准備掛號了,『上周二來了,沒掛上,今天排第五個,肯定能掛上了』,他說。
這位患者掛的是消化科專家楊醫生的『專家號』,每周僅周二一天出診,上午僅有10個掛號名額,僅1分鍾全部掛完,掛號費26元,其他『專家號』也基本在20分鍾之內掛完。
除了『專家號』之外,消化科還有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和主治醫師號,掛號費分別為7元、5元、3.5元。
『如果沒有「專家號」,你還會等嗎?』,記者問一位患者。『不是急病可能就會等等,畢竟專家經驗更多,看病更「厲害」』,她說。
一位患者說,她去年冬天曾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看病,掛一位皮膚科老中醫的號,老中醫每周只出診一天,一共30個名額,連續一個月,她每天都是凌晨去排隊,『這個老中醫確實水平很高,我吃了半年的中藥,病就好了。』
代表觀察
『專家門診人山人海,普通門診門可羅雀,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也不利於青年醫生的業務培養』,陳利銘說,幾乎每家醫院都設有『專家號』和『普通號』,這種分類『引導』患者大量湧向『專家門診』,有的專家到了下班時間仍無法脫身,長此以往,專家們可能難以對每個患者進行詳細診療,到頭來損害的還是患者的利益。
陳利銘說,少數醫院的『專家門診』,出發點不是為患者提供高素質的服務,而是為了收取費用,從病患的角度來說,很多病並不一定需要『專家門診』纔能治好,集中掛『專家門診』,造成了醫療資源失衡。
陳利銘表示,通常來說,『專家門診』的專家水平肯定要高一些,是不是年輕醫生一定就看不好病?此外,年輕醫生不能和專家一樣接觸更多患者,會失去很多實踐機會。但專家之所以成為專家,正是經驗的積累,經驗何來?就是從年輕時開始,在醫療生涯中接觸了大量的病例。
部門說法
市衛生局醫政處處長柯雲楠告訴記者,患者過於集中在專家門診,各大醫院普遍存在,年輕醫師缺少接觸復雜病例機會,的確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柯雲楠說,『專家門診』也就是醫院裡的特診,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並非行政部門要求醫院設置,而是醫院自發形成的現象,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醫院,甚至還出現了『特需門診』,全部為『專家號』。
患者優先選擇掛『專家號』是其自主行為,如一些復雜病例,醫療專家經驗豐富,會直接排除病癥,而年輕醫師缺乏經驗,需借助輔助檢查進行診斷。所以,『專家號』的存在是患者的現實需求。
其實患者應根據自身病情,考慮是否選擇『專家門診』,過於集中會降低醫療質量,同時導致醫療資源的相對浪費。從全國角度來看,目前並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或行政指令,要求取消『專家門診』。
今年,衛生行政部門將繼續按照醫改方案,開展『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項目,讓剛畢業的醫師帶薪進行三年左右培訓,提高年輕醫師的醫療水平。其中,住院醫師輪科培訓,將其培養成綜合醫師,而專科醫師則就某一專業進行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