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新城市新生活:民生賬單長 幸福指數漲
2013-01-09 17:16:41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張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9日訊 城歷百年,新圖待繪。

市民舉家出游享受冰城假日秋色。(本報資料片)

  百業再興,民生優先。

  老城要展現城市疏朗、大氣地域特征和歐陸風情獨特魅力;新城要突出生態、低碳、宜居理念。

  路橋建設、交通改善濃墨重彩、運筆有力;城市管理科學高效、精致細膩;北國水城豐波盈碧、初展芳容;“三溝一河”大氣秀美、清爽宜人……

  一幅更乾淨、更有序、更靚麗的新城圖畫清晰繪就。

  教育、就業、住房、社保、醫療……今年政府重點實施10個方面、70個惠民行動項目,完成投資260億元以上。

  惠民項目多、投資力度大,政府民生大改善的決心與力度躍然紙上。

  改造配建創建各類學校85所、全年新增城鎮就業11.6萬人、開工建設保障房2.5萬套、城鎮居民大病報銷比例不低於50%,新農合住院費報銷比例提高到75%……

  一組組民生數據清晰、具體、務實,字裡行間流淌著政府的愛民情懷、為民理念。

  【品質新城市】

  老城疏朗大氣新城生態現代

   城市規劃【關鍵詞】疏朗·大氣

  堅持以建設區域性現代化國際化大城市為引領,高標准、高起點規劃建設管理好城市,增強城市環境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搞好城市規劃設計,嚴格依法執行城鄉規劃,進一步完善城市總體規劃,確保城市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新老城區建設規劃有效銜接。

  科學規劃沿江景觀生態旅游、機場路空港、松北大道商務辦公等5條經濟帶,精心設計博物館、哈爾濱火車站等5個重要節點,保護復興道裡、道外、南崗特色歷史街區,展現城市疏朗大氣的地域特征和歐陸風情的獨特魅力。

  


 

   城市管理【關鍵詞】高效·有序

  突出區街主體作用,積極落實長效機制,確保城市管理高效有序運行。實施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持續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城區機械化清掃率和清雪率分別提高到60%和70%,中心城區垃圾收運體系實現全覆蓋,“數字城管”昇級改造全面完成。

  深入推進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全力整治城鄉接合部衛生環境及市場攤區、露天燒烤、基建工地、殘土車等衛生污染源,努力讓百姓生活的城市更乾淨、更整潔;全力整治違章建築、隨意扒設門窗、臨街踏步、架空線纜、牌匾廣告及屋頂雨搭,努力讓百姓生活的城市更規范、更有序;全力整治亂停亂靠、非法營運、違章駕駛等交通頑疾,從嚴處罰、從嚴管理,努力讓百姓生活的城市更文明、更順暢。

  全力整治老舊社區環境,開展“物業管理年”活動,創新物業管理體制機制,維修老舊住宅400萬平方米,創建市級以上示范物業小區230個,努力讓百姓生活的城市更宜居、更舒適。

  


 

   基礎設施【關鍵詞】便捷·順暢

  順應新戰略縱深發展需求,持續加大城市建設投入力度,新建改造道路100條、橋涵20座,延伸打通紅旗大街、職工街等一批主乾街路,一苗圃高架橋、藍天地道橋竣工通車。

  啟動建設濱北公鐵兩用橋,改造綏滿公路阿城繞行線等城市出入口。

  全面完成哈西地鐵聯絡線主體工程,確保地鐵1號線載客運營,啟動建設1號線三期和2號線。

  提昇靜態交通承載功能,新建停車場20處,新增公共停車泊位1.2萬個。

  加強綜合交通樞紐建設,規劃城市輕軌體系,支持哈佳、哈牡、哈爾濱至漠河快速鐵路、太平國際機場擴建等重大項目建設。

  全力建設“公交都市”,闢建松花江水上公交航線和兩岸旅游觀光公交線路,新增、更新大容量公交車600臺,新改擴建公交首末站30個,哈南綜合交通樞紐和民生尚都等大型公交換乘樞紐竣工使用,努力實現市民便捷、溫暖、安全出行。

  完善城市源網地理信息系統,加快推進供水、排水、供熱、電力、燃氣“五網並建”,重點實施先鋒泵站改擴建、哈熱六期、太平供熱廠等項目建設,新建改造各類管網1000公裡。

  搞好城市規劃設計,嚴格依法執行城鄉規劃,進一步完善城市總體規劃,確保城市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新老城區建設規劃有效銜接。

  科學規劃沿江景觀生態旅游、機場路空港、松北大道商務辦公等5條經濟帶,精心設計博物館、哈爾濱火車站等5個重要節點,保護復興道裡、道外、南崗特色歷史街區,展現城市疏朗大氣的地域特征和歐陸風情的獨特魅力。

  


 

   新區融合【關鍵詞】生態·現代

  突出生態、現代、大氣、疏朗、清新定位,著力打造產業特色鮮明、功能布局合理、配套設施完善的現代化新城區。

  合理劃分城市新區、行政區管理職責。統籌推進區域道路交通、源網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不斷增強新區人口集聚力和產業吸引力。

  加快推進哈西群力聯絡空間區域改造,打通龍葵路、龍騰路等15條區域道路,撬動和引領城市西部地區融合發展。

  啟動哈東新區建設,推動城市東部地區加快振興。

  為人民建設好城市、管理好城市、運行好城市,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一定要科學規劃、精細管理、全面建設,使哈爾濱不斷朝著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目標邁進!

   生態文明【關鍵詞】秀美·清爽

  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把保護環境生態和節能減排行動,貫穿到結構調整全過程和經濟社會生活各方面,努力建設美麗生態宜居的哈爾濱。

  一是切實加強生態修復。突出打造“萬頃松江濕地、百裡生態長廊”,修訂編制生態城市建設發展總體規劃,抓好國家級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試點工作,確保松花江流域年度治污任務全面完成,北國水城一期全線貫通,“三溝”年內實現清水入河,阿什河兩年全部完成整治改造任務,充分展示濱水城市大氣秀美、清爽宜人新形象。

  完成農村生態連片治理項目30個,治理水土流失36萬畝。堅定不移走“生態化、景觀化、特色化”之路,著力打造森林城市,全年造林11萬畝,城區新植樹木50萬株、新增綠地190公頃。

  二是切實加強環境保護。深入開展國家環保模范城創建活動,重點啟動新華等4個污水處理廠建設,確保玉泉鎮等5個污水處理廠實現通水調試,向陽垃圾廠污水處理昇級改造和雙琦垃圾處理改建工程全面完成,餐廚廢棄物處理項目實現試運行,西南部生活垃圾處理場按期關閉,江北區域固體廢棄物綜合處理園區開工建設,污泥處置項目建成投用。

  持續加大市區分散燃煤小鍋爐拆並改造力度,新增集中供熱能力2200萬平方米。定期發布PM2.5等環境質量監測數據。加強磨盤山等重點飲用水源地保護工作,確保人民群眾飲水安全。

  三是切實加強節能減排。重點淘汰落後產能,水、氣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比2010年分別削減3.2%和0.4%,完成既有建築節能改造300萬平方米。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環保產業,加快推進哈爾濱國家環保科技產業園等項目建設,不斷提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動員全社會力量,珍惜資源、保護環境,共同建設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努力讓哈爾濱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數描2013】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4%;城鎮居民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3.56%以上。

  【幸福新生活】

  投資260億打造惠民項目70個

  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集中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

  重點實施10個方面、70個惠民行動項目,完成投資260億元。

  入學

  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改造中小學校、配建新區義務教育學校、創建義務教育標准化學校、建立素質教育特色示范學校85所,新改擴建公辦幼兒園80所,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全部就讀公辦學校,讓每個孩子都平等接受教育、成為有用之纔。

  籌建哈爾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推進哈爾濱職業教育園區建設,促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等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就業

  牢牢把握民生之本,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開展高層次人纔、自主擇業轉業軍官、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和農民等群體創業就業工程,精心辦好哈爾濱創業博覽會。

  全年新增城鎮就業11.6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40萬人。完善人纔相關政策,把人纔發展資金提高到1億元,吸引更多的優秀人纔創業哈爾濱、貢獻哈爾濱。

  住房

  開工建設保障住房2.5萬套、竣工3.2萬套,民生尚都、征躍小區、陶瓷小區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入住,為1.3萬戶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提供廉租房保障,發放經濟適用住房貨幣補貼4000萬元。

  改造農村泥草房6.5萬戶、370萬平方米,讓城鄉中低收入群體住房條件得到更大改善。

  


 

  社保

  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繼續擴大社會養老保險覆蓋面,實現被征地農轉非人員、機關事業單位及企業長期臨時用工人員應保盡保。提高工傷保險參保率和失業人員待遇標准。

  建立城鎮居民醫保大病保險制度,報銷比例不低於50%。適時啟動城鄉低保標准動態調整機制。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昇級改造市屬福利院,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

  抓好“菜籃子”、“米袋子”工程,確保市場供應充足、物價基本穩定。

  落實供熱、供水、交通等居民生活價格補貼政策,確保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不受大的影響。

  就醫

  紮實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新農合政策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提高到75%,對17類37個病種實施重大疾病保障補償。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實現城鄉居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全覆蓋。

  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繼續做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

  文化

  積極探索文化與科技、旅游、金融等融合發展新模式,大力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抓好大劇院、音樂廳、文化大世界等項目建設及運營管理,進一步提昇國家和省級文化產業規模效益,切實增強文化產業園發展的牽動力。

  積極做好“731”舊址、“金上京”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全面發展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啟動八區體育中心綜合改造,打造城區“15分鍾健身圈”,為豐富群眾文體生活、提昇城市軟實力創造更多現實條件。

  社會管理

  深入實施“強基工程”,創新社區綜合服務管理模式,新建千米以上中心社區、農村示范社區,創建四星級以上和諧社區105個。

  圍繞打造全國最具安全感省會城市,繼續深化“天網”工程,建設市應急聯動指揮中心和公安交通指揮中心,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

  加強公共安全管理,有效遏制道路交通、火災、生產等重大惡性事故。

  落實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和社會矛盾糾紛排查機制,完善大調解工作體系,著力化解多年積累的群體性突出矛盾,努力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首頁  上一頁  [2]  [3]  [4]  [5]  [6] 

責任編輯:宋巍